立即下载
活着
2016-09-07 11:06:06 字号:

  到双凫铺泉井村仟金坪石灰石矿调查采访,村民周海龙老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老人住在离矿山不到500米的半山腰。今年68岁的他非常瘦削,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老。虽然说全家有12口人,但老人说儿女有的住出去了,有的在外工作,就连老伴也在外打工。因为自己一身的病痛,经不起颠簸折腾,所以只能独自在家守着空房。

周海龙老人。

  “我是活一天算一天!”许是上山的人很少,许是寂寞孤独久了,周海龙老人见到记者就像见到亲人一样,一手扶着有病痛的腰,一手热情地为我们沏茶,茶一杯接着一杯沏上,话说了一茬又一茬。从中午讲到下午,从日在中天讲到落山,都是关于他与矿山的那些迂回曲折,心酸过往。

  中年 因工负伤吃药至今

  “当矿工其实很苦,安全也没有保障!”周海龙老人一边为记者沏茶,一边叨叨地说,他1973年进矿,到1986年因公负伤,至今回忆起来都是苦楚诸多,欢多乐少。

  周海龙老人介绍,当时办矿,条件非常简陋,也没有现在这样完备的安全保护措施。他在矿上的13年里,是提着脑袋过日子。当时也曾想过退却,不干这行了,但是因为成家立业,生活负担加重,为了不失去矿上稳定的工资来源,还是咬牙挺住了。老人回忆,10多年采矿下井,也曾经历过一些事故,他都能安然脱险。当时年轻热血的他,总觉得自己身体好,反应快,就算出现危险自己也能对付得了,所以一直坚持干了那么多年。

  但,好运并没有一直伴随周海龙老人。1986年,他在一次井下作业时,矿洞发生坍塌,他被落下的飞石砸成重伤。脑壳被缝针,鼻子被切掉一截,腰椎骨被打脱,他瞬间成了一个重度伤员。当时只有30多岁、风华正茂的他,成了一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常年抱病的“药罐子”。

  “吃药一直吃到现在,虽然能够走动,但一身都说不出的难受,疼痛是日常便饭。就更别说做农活了。”周海龙老人悲伤地诉说,他的病拖累了全家,虽然当时有矿里出钱医治,但后来随着社办企业的改制和退出,他的医药费就只能自己筹措,为此,老伴几十岁了还在外面做女工,贴补他。欠了好多年的医药费,才在早两年合作医疗好政策的实施下才结算清楚。

堆积的废料。
 

  青年 脱颖而出当了矿工

  周海龙告诉记者,他祖祖辈辈几代人都住在这里。抬头是青山,低头是农田,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日子虽然过得辛劳,但也非常宁静。

  “现在回想那时候的日子,是最好过的日子。就像你们读的书里写的世外桃源一样,喝山泉水,吃天然的果,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提着一口劲就能爬上一座山是常事。”老人充满感情地指着门前有些秃败的山说。

  山村的宁静,在他20岁的那年似乎嘎然而止。据悉,上个世纪70年代,工业经济方兴未艾,社办工厂风行各地。这股风也吹进了周海龙老人所在的泉井村。因为该村山地居多,矿物质丰富,是发展工业经济的风水宝地。据专家检测,富含丰富的石灰石、石煤等矿物质。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开矿大业由此在泉井村展开。老人回忆,开得比较早的有一家石灰窑,规模不大,但当时据说效益相当可观,大家都以能在矿里做事为荣。随后又兴办了一家地采为主的石煤矿,据说可以每月按时拿稳定的工资,当时村上的年轻人个个都想往里面去。

  周海龙老人当年是有名的数学脑壳,据说全村的170多亩农田,哪一丘面积多少,产量多少,不用丈量不用翻记录,他都能说得一清二楚。这样优秀的他,马上就被石煤矿的领导相中,于是,当时二十出头的他被光荣招工,成了一名拿工资的社办企业的矿工。

人去房空。

  老年 旧病未去又添新疾

  周海龙老人的日子就在熬药吃药中度过。

  一晃眼,到了2006年,泉井村又迎来了新的一轮矿山开发。当年,仟金坪石灰石矿就开在离老人所居住的家不到500米的山上。

  “开始是挖烟煤,到2008年开始挖石煤。洞采引起塌陷,我就去找矿老板理论!”老人介绍,矿老板为了安抚他,答应让他在矿山守守材料打打零工,一年也能挣2000来元左右,这对于穷困的他来说,是非常可观的了,所以他答应了矿老板不再理论。这样在矿上零零碎碎的又打了几年工,到2012年,老人的膝盖发生病变开刀,矿里的老板见老人走动不是太方便,于是安排他去矿里烧锅炉,按月给1500元。

  想着自此每月有1500元的稳定收入,周海龙老人一开始想的是膝盖开刀他反而因祸得福了;但是等到真正进了锅炉房后,他才发现,这是他新的灾难的开始。因为锅炉房烧的是烟煤,释放大量的硫,2年多锅炉工干下来,本来满身病痛的老人又添新疾,患上了支气管炎。“这个病很麻烦,治不好了,咳起来有时候就怕一口气上不来就这样眼睛一闭,也算了此一生了!”老人有些自弃地说。

开裂的地面。

  “因为矿,我自己身体已经是这个样子了,也只能算活着了;如今,因为开矿,住的家也快保不住了。”周海龙老人指着屋后的山说,因为洞采,估计地下都挖空了,去年后山突然就塌陷了100多米,山上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沉陷,有些洞有50-60米深;房前好好的禾坪也开出了长长的裂缝;原本水汪汪的井也干了……老人说,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不然就另起房子住出去了,现在他都怕孙子孙女回来看他,家里太不安全了。

  和老人交谈期间,记者看到,除了我们这一批采访的工作人员,这栋房子里,就只有一只瘦小的猫在老人打着膏药的腿旁绕来绕去,陪伴着孤独的老人。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郑义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