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万山朝沩山,人到沩山不见山”。险峻的山势和较高的海拔,形成了沩山别具一格的自然景观,素有“长沙小西藏”、“西部最美乡村避暑盛地”的美誉。说起沩山,首当其冲的要数千年古刹——密印寺。相传,密印寺始建于唐朝,由当朝宰相裴休上奏于天子,奉皇命天诏而来,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这座名刹历经风雨洗礼而屹立不倒,象征着这一片土地上勤劳善良而奋斗不息的自强自立的热情儿女。
走进密印寺,浓重且深厚的佛教文化无一不彰显雕刻在它的建筑风格上。那些此起彼伏,相互辉眏的楼台亭宇,那些黄墙绿瓦、雕梁画栋的经舍禅院在你的眼眸微波处,恰似三月间的微风吹乱了满院盛开的蔷薇,微微欲醉,次第开放。寺院里有许多的庙宇亭台,诸如文殊殿、普贤殿、钟楼、鼓楼等等,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万佛殿。万佛殿内灯火通明,禅经香薰不绝于耳,弥漫眼前,来往参佛、祈福、观光旅游之人络绎不绝。顾名思义,万佛殿内佛像有万尊之多(万佛殿内四周墙壁上镶嵌着1298尊小佛像),金光闪闪,威严中又透露出慈悲宽大的力量。
据相关文献记载:当年,毛泽东同志青年求学历游祖国名山秀水,曾路遇密印寺,并在寺中住了几日,和住持大师听禅论道。这中间还有一个扣人心弦的小故事。在万佛殿内那万尊之多的镶金小佛像中有一尊是纯金打造的。很多年来,从来没有谁能一眼将其明辨出来。可是,他目光如炬,慧眼识珠,一眼就道破了天机。这使得住持大师不得不对其青眼相待,惊为天人。新中国成立之后,一代伟人对密印寺念念不忘,数次提到“沩山是个好地方,有个密印寺,应该好好保护起来”。
在晴朗的天气里,或是清风明朗的晨光曦微中漫步于此,满目山清水秀,聆听佛乐,踏着轻快的步子,漫步画廊,好不快哉悠哉!印象最深的一回便是,一个雨后的黎明,在此爬山。早晨的空气清新扑鼻,扑面而来,顺着那平整干净甚至有点像是月牙白的台阶拾级而上,耳畔传来阵阵动听的佛乐,如“大慈大悲咒”“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听着那洗涤灵魂的,超然脱俗的仙乐,顿觉心灵为之豁然开朗,轻松下来,心里的疲惫焦虑,狭隘短视全都消失不见,不复再来。特别是忍着体力不支的囧态咬牙坚持到最后的那一瞬间,俯瞰眼下,环顾四周,远处绵延不绝气势磅礴的群山遁入眼帘,尽收眼底,“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亲切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恢宏相拥心头。
站在山之巅向下望去,满眼的青翠茂密,那是沩山的茶园。沩山的气候,特别适合种植茶,当地居民十之八九都有各自的茶园。近年来,沩山茶叶成功开创出新市场、新局面。沩山的茶叶,著名的有上等的清明茶,沩山毛尖,还有红茶、绿茶、黑茶也都闻名遐迩,甚至黄茶也已走出国门。这对于沩山的人们来说,是一件喜而乐见,喜大普奔的大事件。
沩山出产的农产品相当有名,像沩山腊肉、高山蔬菜、沩山鱼、沩山豆腐、沩山擂茶,还有很多种类的各种农家美味小吃,都是纯手工纯天然无添加的风味小吃。如果你来沩山,一定要去尝尝正宗的柴火饭菜,那个味道,那个劲爆爽,肯定让你终身难忘。
时光芢苒,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嫁到沩山足足已有十个年头有余了。这份情始于我的婚姻,我的爱情,也终将会刻入我的生命,融入我的血液,贯穿我的生活此生,愿厮守于此,愿时光安然,愿岁月静好,愿岁月不老,而你我一直都在。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若水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6/11/01/5650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