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张教授的万里寻亲路
2016-11-16 10:42:26 字号:
    张教授说他是宁乡人,可一开口却是地地道道的京腔京韵,这让我有些恍惚。“我是来寻根的。”这个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大学教授,从北京一路风尘仆仆赶来,向我讲述了一段几乎快要消散的故事。
    张教授的曾祖父张华照,宁乡人,字凤阳,生于道光十二年(1832),花翎提督衔,记名简放总兵,历任长江水师汉阳瓜州游击、裕溪参将补授、大通营参将、署瓜州镇总兵等职。曾与湘军将领两江总督曾国荃、刘坤一,长江水师提督黄少春、安徽巡抚王之春等共事。张华照南征北战,戎马一生,最后在安徽芜湖定居下来,终其一生再没有回过家乡。由于史料的缺失,张华照祖籍宁乡哪里?家族是否尚有后人?当年如何加入湘军?这些都成为张教授心中最想解开的结。
    张教授很早就开始了他的寻亲之路。早年,张教授的父亲曾长期任职于国家建委直属基建企业,张教授跟随父亲迁徙于上海、西安、茂名、兰州等地,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张教授大学毕业后在北京科技大学读硕士并留校任教,后出国留学,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尔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二年,再去威斯康星大学做氩-氩年代学实验室主管五年。但不论身在何处,关于曾祖父的生平,一直让张教授无法释怀。
    带着对先辈的追寻和疑问,2007年,张教授回国后,先后找遍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湖南图书馆相关资料,从《清代官员履历档案》、《辛亥革命》等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找到了所有关于张华照的档案,基本还原了张华照跌宕起伏的一生。不仅如此,在查找曾祖父的过程中,张教授还查阅了大量与宁乡有关的史料、档案,成为一名“宁乡通”。
    张教授这种锲而不舍的举动和精神,令我深深感动。这不由得让我想起马英九先生与湘军将领刘典的故事来。
    当年,曾国藩创办的湘军,在与晚清各地农民起义军作战中迅速成长,涌现出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风云人物,“中兴将相十九湖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宁乡籍人士。曾国藩曾在书信中说:“将帅兵卒之多,湘乡第一,宁乡次之”。据《宁乡县志民国志》记载,加入湘军的宁乡人“先后数万”。刘典就是其中之一。
    刘典(1820——1879),字伯敬(一字克庵),枫木桥牛角湾人,早年为左宗棠麾下虎将。1862年任知府,后改浙江按察使,继而奉命帮办苏皖军务、福建军务。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后,刘典率部入陕,驻守潼关,任甘肃按察使、陕西巡抚等职,任职期间召集流亡,减免杂派,开浚河渠,兴修水利,政绩卓著。1875年参与平定阿古柏叛乱,为保卫新疆立下不朽功勋。他去世后,清政府下令为他在全国建立专祠祭祀,赐谥号“果敏”,墓庐一联使人肃然起敬:“云山四面,主者安归?看春风桃李,秋雨梧桐,世事沧桑增感喟;东鹜一峰,隐居自乐,想云时冠剑,回日楼台,宗臣遗像总清高。”刘典生前关心家乡教育,1865年倡办云山书院,并亲题对联:“为将十年,每思禁暴安良,愧无格致正诚本领;读书万卷,须知明体达用,不外君臣弟友常经”。历经两百余年的风雨,云山书院至今书声朗朗,弦歌不辍。40多年后,刘典的侄孙女刘梦桃生下一女,取名秦厚修,她就是马英九先生的母亲。
    像刘典这样的宁乡籍湘军将领,还有很多,如大屯营人周达武、道林人成定康、朱石桥人杨振南、西冲山人王定堃等。但还有更多的人因为种种原因,渐渐消逝在历史的尘烟里,他们的丰功伟绩,也渐渐变成一个个谜底,隐藏在时间后面,等待有心的人去探寻,去破译。
    尽管张教授以前从来没有踏上过宁乡这片土地,但我知道,宁乡已然成了张教授心中最为思念的故乡。因为只有故乡,才是人们含在嘴里、想在心里、世世代代无法遗忘的怀念,无论过了多久,走了多远。“《百年孤独》里有一个博学的加泰隆尼亚人,他为了逃避战争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马孔多,然后开始日复一日怀念家乡壁炉里咝咝冒气的汤锅,街上咖啡豆小贩的叫卖声和春天里飞来飞去的百灵鸟。这种怀念直到他终于踏上故土才终止。取而代之的,是开始怀念马孔多书店后面暖融融的小房间,阳光照射下沙沙作响的灰蒙蒙的杏树叶丛,令人昏昏欲睡的晌午突然传来的轮船汽车笛声。”故乡,就是这么一个让人魂牵梦萦、无法割舍的地方,它替你保管着你的前世今生,永远停驻在你内心最为温柔的隐秘之处。
    如今,马英九先生的家人每年总要回到宁乡来,或是清明扫墓,或是重阳登高。这里,是他们的故乡。
    现在,张教授在家乡人们的帮助下,又获得了很多有关他曾祖父的资料,张教授认祖归宗的日子,应该越来越近了。
    愿张教授早日得偿所愿。
    愿宁乡,真正成为张教授他们心中那个“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地方。
 

来源:

作者:孙意谋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