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失明老人山中独自盖杂屋
2017-06-25 17:28:37 字号:

张健康亲自搭建的杂屋。本报记者 魏枫 摄

□本报记者 魏枫

近日,记者在朋友圈偶尔读到一段日记:“许是长期的摸索,有了自然的规律,种菜,夹篱笆墙,砍柴,挖土……所有正常人能做的事,父亲都能做好,尤其是在没有任何人帮手的情况下,居然盖起了两间杂屋,说来谁会相信呢?因为看不见,父亲总是将地扫了一遍又一遍,将家具擦了一遍又一遍,地干干净净,家具整洁有序。煮一次稀饭,父亲可以吃上两餐,有时甚至是三四餐,午餐经常就是一碗稀饭配一块地瓜。”

写日记的是张卫红,日记写的是她65岁的父亲张健康,老粮仓镇双藕村茶子组人。

竹子铺轨道“愚公移山”

记者前往采访的时候,张健康正在楼房旁的工地上,面对着眼前的山坡,举着锄头,一锄一锄地挖,动作十分娴熟。黄土随即从坡上滚下来,散落在老人的脚下。老人没有停歇,黄土很快就在老人的脚下堆起来,越堆越高。老人丢下锄头,换了铁锹,将脚下的黄土一锹一锹地铲进斗车里。斗车很新,“父亲叫人从街上买回来的。”站在一旁的张卫红说,“这段时间,父亲说要把家门口的池塘填平,把楼房一侧的山挖了。我问父亲,这要挖到什么时候啊!父亲说不急,两年,三年总可以。嫂子说叫挖机吧,几个小时就好。父亲说浪费,他也闲着没事,要学愚公移山的精神。每天挖,每天拖,一干就是几个月,从不说累。”

张健康用手摸了摸斗车,感到黄土堆满了,就转过身来,拖着斗车,沿着用竹子铺就的轨道,往前方的池塘边拉去。“这个办法好(指用竹子铺轨道),斗车不会跑偏。”老人说。

凭手感盖起房子

在什么也看不见的情况下,怎么将房子盖起来呢?张健康用一根竹棍子探路,领着记者来到了他盖的杂屋前。杂屋一边搭在楼房后墙上,一边挨着山脚,里面堆满了树木和柴草。后墙加砌了两墩红砖。很明显,是老人后来补砌上去的。也许是老人担心屋檐不结实的缘由吧。另外,还可以看到,土砖与土砖之间有空隙,泥浆没有填满,按理,是应该填满的,这也是老人因为看不见而留下的缺陷。总的来说,杂屋盖得还是像模像样。

“没杂屋,不方便,刚好以前盖楼房剩了些土砖和木料,就动手盖了。”张健康说,他在没失明之前,对周围的地形烂熟于心,又常常在工地上做小工,对盖房

子的事十分熟悉。这些都为他

失明之后盖房提供了便利。但即便如此,在没有外人帮助的情况下,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一切都按步骤来,挖地基,作砌泥,用石头打基础,用土砖砌墙,“砌到一定的高度,就用事先做好的木方条,量一量,测一测。用手摸一摸,正了还是斜了,直了还是弯了,心里都有数。”

怎么将檩子平水呢?张健康想出了个好办法,“将檩子紧靠着堂屋地面与墙脚的夹角,以夹角线为直线,然后顺着里边用手去摸,碰到疖疤或凸出的部分,就用柴刀砍掉;碰到凹陷的地方,就用大拇指和食指量一量距离,用木条搭直,使之有一面与夹角线平行。一根根地搭到墙上去后,用手去摸一摸,用木方条测一测,使檩子水平面统一朝上,达到平水的目的。”

怎么盖石棉瓦?张健康在挖地基时,根据石棉瓦的长度和宽度,就计算出了做屋面用的石棉瓦数量。“搂抱着石棉瓦,背靠着搭在墙上的梯子,一级级往上拱,然后反身,将石棉瓦搁在椽子上。等将大部分的石棉瓦都递到椽子上后,再一块块钉在椽子或檩子上。”

20年来独居山村以收音机为伴

张健康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媳妇带着孙子在外打工,女儿也早已嫁人。父亲早逝,老母亲两年前也过世了,而妻子于1993年就因病离世。1997年,在建楼房烧

红砖的时候,砖窑散发的烟雾致使原本患有眼疾的他雪上加霜,后医治无效而双目失明。

记者看到,张健康的精神状态不错,脸上皮肤光滑,少有皱纹,头发也比较黑。“脾气性格特别好,从不打人骂人,也不和邻居扯皮吵架。”张卫红说,“父亲最大的乐趣就是听收音机。”

在老人的床头,放着三台收音机。“是女儿、妹妹给我买的,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听听各地的新闻,了解一下国家大事。哪个台清亮就听哪个。”张健康说,“有两台还是带‘磁卡’(磁带)的,专门放花鼓戏。”

“他女儿住在县城,一回家就大包小包的,吃的,穿的,还有钱,都有。媳妇是江西人,村里办酒席,总是牵着他(张健康)去,和他坐一条凳子,帮他盛饭,夹菜,十分孝顺。”邻居熊慈良说,“镇上和村上都关爱他,去年村上优惠给他家建水泥路,前年镇政府下拨1万多元给他家搞危房改造,还让他吃了低保,安排他媳妇到镇政府食堂做饭!”

记者看到,张健康独居的地方四周难见人影,唯有林子里的鸟儿在叽叽喳喳地飞来飞去。人们很难想象,老人就是在这鸟儿的叽叽喳喳、收音机播出的节目声中,伴随以不停地劳作,满怀着亲人邻友、当地政府的关爱,20年如一日地维系着活着的精神纽带。

采访手记

记者离别的时候,看见张健康坐在床边,脱下新裤子,站起来,向前平展双手,移着碎步,手指尖在空中轻轻地触摸着,触摸着……几分钟后,终于触摸到了离床十米远的桌边,触摸到了放在桌上的那条工作裤。

常人毫不费力就做好了的事,张健康却要花上好几倍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可以想象,单单建起那楼房后的两间杂屋,就不知老人花费了多少日日夜夜。老人没有埋怨,没有放弃,一点点地,一点点地,凭借着脑海里对家园的熟稔和勤劳的双手,完成了常人认为他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光明,已然消逝于他的双眼,可他的心中却盛满阳光。

来源: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