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平山和老伴将割回的红薯藤整齐码好。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文/图 记者 邬艳)
在宁乡话中,穷通“勤”音。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勤不会穷。在沙田乡沙田村也有这么一家人,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战胜贫穷,顺利摘“贫帽”。
“一家都是勤快人呢,一年365天,估计天天都在做事,没有一天休息的。”说起堆资片的程平山一家人,大家的评价出奇的一致,除了勤快,还是勤快。
以勤立家,走出贫困
见到程平山那天,雨下个不停,到他家时,家里没人。邻居说他刚刚出去做事了,你们等一下,应该就快回了。在他家屋外坐了不多时,程平山就回来了,戴着斗笠,担着粪桶,晃悠悠回来了,年已72岁的他,背已不挺,但是这微微弯曲的背充满了力量,担负养活一家人的重担。
程平山家是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里五口人,有三个或多或少存在病痛:程平山本人患有高血压,需要长期服药;老伴姜太连患胃出血,也要靠药物维持。导致家中真正陷入困境的是2005年儿媳妇的肾切除手术,昂贵的手术费让这个本来就不富有的家庭负债累累。“都不知道用了多少钱,反正没有了就去借,自己家里人,不能不治。”程平山说,一家三口都要治病,又赚不了多少钱,入不敷出呢。
当时怎么走过来的,程平山都不知道了。对病情的焦急、无钱的焦躁,让他只能把手紧了又紧,想着再多干点活,就能多赚点钱,日子就会好过点。“真的从来没有见他休息过,人只要勤劳,就不会穷。”沙田村党总支书记何锋说,他们一家是出了名的勤快,现在日子越过越好,真心为他们高兴。
为了早日摆脱贫困,夫妻俩在家里舍命干,哪样能赚钱,就搞哪样,反正不停手。其儿子也不落后,经介绍在宁乡一量具厂务工,收入可以达到45000元一年。经过一家人的辛勤劳动,他们逐步摘掉了“贫帽”,彻底脱贫。
不忘贫苦,勤耕不辍
走进程平山家,你会发现,家里到处都挂着红薯藤,干的、半干的,码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挂满了所有空当。一问才得知,这是为家里的牛过冬准备的饲料。“自己家没有种这么多,大部分是别人家不要的,我们俩就去割回来。”程平山说,这样一个冬天的饲料就囤好了,也就不愁了。
如今,程平山总是想着法子多赚点钱。家里5亩多地,春季收油菜、秋季收稻谷,反正不能让它们空下来;两亩玉竹,挖了立马补种,一年也能收个一千四五百元;得知现在百合价格好,能卖到6元一斤,立马又去找了块地,种了些百合。除了搞种植,程平山还在家里喂了鸡、鸭、牛,反正将所有能利用的渠道都利用起来,处处搞创收。
干完家里这么多活后,夫妻俩还去附近的中药材地基干活,每人每天80块钱,一年光务工收入就有约5000元。“反正也没什么其他事情,每天做一点就做完了。”程平山说,今年家里种植的5亩水稻,就插秧的时候请了两个人干了一天,其余都是自己慢慢搞的,“我跟婆婆子两个人一个扯秧一个插秧,一天能搞七八分田,也不觉得累。”插秧长势好,结穗多,一亩田的产量能达到八九百斤,留下家里人的口粮,多余的卖了又是一笔收入。
“现在儿子虽说一年能赚那么多钱,也花销更大,我们现在还要补贴他们。”程平山说,媳妇自肾切除后身体一直不好,近两年另外一只肾也出现了积水,经常往医院跑,还有小孩读书也花钱多,现在我们老俩口就多做点,减轻下他们的负担。
“现在政策这么好,我都舍不得不做。”程平山说,虽说如今他家里已脱贫,但脱贫不脱政策,该给他们的各项补助一分没少,种养殖产业扶贫补贴一年比一年多,教育基金、医疗保障、养老金保证、贫困特惠保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都有他们一家的名字。每当细数起这些,他心中都是满满的感动和感谢。他说,再累都有劲,再累都有意思。
多年的辛勤劳作,总会有收获。如今,家里条件越来越好了,还在宁乡按揭购入了商品房,不再似当年连医药费都需要东拼西凑。“看着现在,想着以前,相信以后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我对以后充满了信心。”程平山笑眯眯地说。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邬艳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7/11/22/5640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