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国祥在猪场喂猪。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文/图 记者 魏枫)
“组上把130多亩田、土和山都承包给了他,种油菜、小麦、蔬菜和粮食。除了扩大养猪规模外,他还打算搞家庭农场。”在双江口镇朱良桥村黄花塘组马路边的一片菜地里,莴笋大蒜白菜萝卜菜绿油油的,长势喜人。一对夫妇一声不吭地在其间弯腰除草,旁若无人。村干部吴芳芳介绍,两人就是“精准扶贫在宁乡”报道组要采访的邓国祥、周伏香,“两口子365天不歇气,干劲大,有创业思想。靠10头母猪发家,2016年一年就赚了8万多块,脱贫致富。”
当年:旧账没还清,又添新账
今年54岁的邓国祥,1994年在家开了个红砖厂,由于经验不足,3年下来亏损8万多元。
“1996年,他带着老婆孩子到宁乡县城打拼,想赚钱还清欠账。借800元买了辆旧手扶拖拉机,帮人送货,老婆则跟车搞装卸。”据该村村支书范国祥介绍,“可是天有不测风云,1999年的一天夜里,老婆逛街的时候,不幸被一辆小车撞到,造成腰椎骨断裂。但车主当时就逃逸了,后来也没找到,自己承担了全部两万多元医疗费。”
“旧账没还清,又添新账。”邓国祥回忆,更糟糕的事还在后头,也是车祸。不过,这回是他撞了别人,并且是两次。一次是去文化宫帮人送煤球,轧伤了一个路人,赔了3万多元;一次是去工地帮人送竹夹板,在倒车的时候突然失控伤多人。“那次根本赔不清,家里凡是值钱的东西都用于赔偿了。对方家属看我也是尽全力了,也就没有再要求赔偿了。“
祸不单行的邓国祥一家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人总得活下去,车子开不成,就筹钱在县城开了家小饭店。”生意一般般,但总算是还清了一部分债务。到回家喂猪的时候,还欠6万多元。
如今:专业养猪,头年就赚4万多元
“党的十八大春风吹来以后,就没心思呆在城里了,想回家创业。”那是2014年,“作为贫困户,村上引导我喂土花猪。”邓国祥回忆,由于没猪舍,就利用当年开砖厂剩下的旧砖来建。树全部到自己山头砍,用来做檩子和椽子。两项节省了一笔很大的费用。当时饭店还没撤,“每天凌晨4时左右,我开40多分钟三轮车赶回家,戴着矿灯爬到后山工地,一个人建猪场,到上午10时的样子再赶回饭店炒菜做饭(妻子一个人做不赢)。”就这样,一个人一连忙了6个月,没请一个工,建成了一排1000多平方米的猪舍。把饭店盘出去以后,一家人就住在猪舍里,和猪一起生活。因为家里仅有的几间土砖屋早就倒塌了。“当时亲戚朋友都不支持,别人喂猪都亏了,加之之前开砖厂就亏,怕我们再亏。”周伏香告诉记者。
“不信一个人会穷一辈子,就是要赌一把。”邓国祥说,当时猪价跌得很,他买了10头土花母猪,总共才花了2000多元。刚起步,困难特别大,因为母猪没东西吃,就每天到田间地头割草。“别人问我家里喂了几头牛,我说猪没东西吃,就每天割草喂。我们那里种菜的多,附带捡些剩菜叶子喂。”不久,10头母猪就陆陆续续产了80多头小猪。
“搭帮村干部周育锋教我喂,母猪小猪都听话,没生病。到了出栏的时候,时来运转,猪价突然猛涨,小猪开始卖500、600块钱一头,后来越卖越贵,竟卖到800块钱一头。头年就赚了4万多元。”邓国祥乐呵呵地说。
“我原来也是小规模喂猪,积累了些经验。加上他(邓国祥)是我帮扶的对象,就力所能及地帮他。在经济上,为他申请了低保,加上政府的养殖补贴,每年有几千元的收入;在养猪技术上,告诉他,母猪在怀孕期间,在热天多喂点米浆,怕结肠;在冬天多加点糠,可保暖。”周育锋告诉记者,邓国祥的猪一直没喂过精饲料,猪食以糠、碎米、油糠、麦麸和青菜为主。
在邓国祥的带领下,记者穿过他于去年建的新家,爬了近500米山路,见到了他的猪场。果然,一头头母猪、架子猪膘肥体壮,一窝窝可爱的小花猪挨在母猪身旁,发出轻微的鼾声。邓国祥说:“现在存栏15头母猪,100多头架子猪、肉猪和仔猪。今年年底全部出栏,因为喂的是‘环保猪’,要的人多。就连不到100斤的猪,几乎全部订购去了,供不应求。价格比普通饲料猪高一倍。”
邓国祥(左)和妻子周伏香在田间除草。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魏枫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7/11/23/5640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