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讲到正风肃纪问题时明确指出:“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当今时下,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在充满诱惑的商品经济中,心存敬畏,坚守底线,接受监督,自我约束,这应该是每个党员、干部在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何谓“敬畏”?《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又敬重又畏惧。这个充满对立统一规律的词,应该是做人,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级官员应终生坚守的信条。在现代社会,简言之,我们的敬畏之心所面对的应该主要是法律、天地、人民和权力等。法律是国家制定并用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至高无上。违法犯罪是要受到法律惩处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官员的衣食父母。“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心向背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前途命运。权力则是人民赋予的,“官职是国家的,非卧房笼箧之物”,是各级官员用来治理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工具,人民可予亦可不予。因此,每个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官员,对于法律、天地、人民和权力必须常怀敬畏之心,感恩之德。
古往今来,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亷洁奉公、辛劳为民的清亷官吏,他们敬畏天命,敬畏人民,敬畏权力,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而深受老百姓爱戴。
敬畏之心何来?并非与生俱存,而是要从学习中来,从知法懂法中来,从修养中来,从知足中来。现阶段,就是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学习党章。只有努力读书,加强学习,修身养性,才能固本培元,心胸开阔,清心寡欲,洁身自好。做官,你把人民真正当作主人,自己视为公仆,就会全心全意去为老百姓办事,而不会居高临下;执法,你手握戒尺,心如明镜,才不会胡作乱为,更不会草菅人命。对人民充满感情,像焦裕禄一样,把全部精力乃至生命都奉献给人民,敬畏之心就自不待言了。
身为官员,凡事有所敬畏总是好的。(作者系退休干部)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杨干秋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7/11/29/5640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