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塘,是湘中农村俗话,指放掉塘里的水捉鱼。
以前农村物质匮乏,一年四季吃不了几次肉,于是鱼成了重要美食,得到大家喜爱。每到“干塘”时节,男女老少倾巢出动,青壮年扎脚捋手下到塘中捕捉,老人和小孩站在堤上观看,指指点点,为抓到的某条大鱼惊叹,或为跑掉的某条鱼惋惜,直到塘中鱼尽,众人才依依不舍离去。这一天,就成了大家的共同节日。
不是任何时候都可“干塘”。春天雨水多,鱼长得快,自然不能“干塘”。夏天灌溉用水需求量大,柴油机还是稀有之物,禾苗需灌溉了,在塘边架一架水车车水,随着踏板的转动,水随着页片从低处向高处转移,然后缓缓流到田地里。烈日当头,蝉噪蛙鼓,蒸发旺盛,水塘里的水逐渐减少。到水面只余尺许时,在塘里呆了或长或短时间的鱼感觉到了危险,开始噪动,尾巴一甩一甩的,带动更多的鱼惊慌失措,满塘乱窜。这时候,“干塘”的时节就到了。
一般来说,塘归哪个生产队,鱼便归哪个生产队所有,外人是不能染指的。大鱼归集体,再按人头分配下去,小鱼小虾则强者为王,归捕者所有。先是有一人两人下到塘里,用脚搅浑塘水。渐渐地,下到塘里的人越来越多。塘水浑浊,鱼儿呼吸困难,纷纷冒出头来,这时候捉者看准鱼头捕之。鱼在水中,初始游刃有余,捕者往往赴空,水声怦然,泥水四溅,将捉鱼者弄成一个大花脸。观者不以为意,捉鱼者也顾不了这些。随着塘水越来越浑浊,四处乱窜的鱼渐渐没了力气,一条又一条鱼束手就擒。捕者以木桶浮于水面,抓一条就往桶中放一条,放满了,提到岸上空了桶再下塘。 也有不用桶的,抓住了鱼,抓住鱼腮瞅准方向照塘基用力一甩,“日”的一声,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就甩上了岸;也有捉到鱼后又失手跑掉了的;也有一跤跌倒变成了泥人的;也有踩到塘底瓷片割破了脚的……大家全然不顾,兴致勃勃,塘里塘外,笑声四起,成了一个欢乐世界。
由于经常“干塘”,鱼个体普遍不大,大多不到一斤。鲢鱼居多,还有很多鲫鱼等杂鱼。鲤鱼、青鱼等属名贵鱼,捉到一条,像中奖一样不易。最大的鱼一般不超过两三公斤。鳝鱼泥鳅是不好捉别人也不屑捉的。偶尔有运气好的捕者,踩到了甲鱼,将它从塘泥中掏出来,捕者就会特别高兴。只是,那时的甲鱼虽然完全野生,但远没有现在金贵,大家是不怎么将它当一回事的。渐渐地,塘中大鱼没有了,小鱼小虾也少了起来,喧哗热闹的池塘慢慢安静下来,收获了鲜鱼的村民各自回家,洗澡换衣做饭去了。
不多时,炊烟四起,家家户户飘出了鱼香。此时,总有极少数人不肯退却,还在睁大眼睛打捞着漏网之鱼。偶有鱼被呛晕,藏身塘泥中,这时悠悠醒来,正好被捕鱼人捕了个正着;更有极少数聪明人于塘中捕得大鱼,不动声色,暗暗于水下将鱼掐死,藏于某处塘泥中,待众人散去,再从塘泥中掏出悄悄带回家。不过,这种人总是少数,且如果被发现,为众人所不耻,以后就在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贺小平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8/01/15/5639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