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网—今日宁乡讯(记者 刘淑兰)
“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简单的舞台,灵巧的十指,加上一点光亮,小小的皮影就能演绎人生百态、历史沉浮。
近日傍晚,踏着浓浓的夜色,记者来到坝塘镇金河村万铁军家,只见其家门口灯光亮起的一米多长的幕布上,投射出一位位妆容精致、各具特色的王侯将相、侍从兵卒。伴随着时急时缓的锣鼓、京胡、唢呐合奏以及极具宁乡口音的唱段,纵横捭阖、金戈铁马、人情冷暖的故事,在这方寸之间的皮影舞台一一上演。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皮影戏已成为儿时回忆,但对于金河村村民万铁军和他“万众乐”皮影戏班的同伴来说,这是他们大半辈子的事业和精神寄托。今年56岁的万铁军从10多岁起就拜师学艺,如今,不论是顶着影人唱戏,还是打吹拉乐器或制作皮影道具,他都游刃有余。
万铁军在自家屋里专门腾出一间“工作室”,桌上散放着不少皮影原材料和半成品,旁边箱子收藏着不少泛黄的老皮影剧本以及脸谱、帽谱、物谱,“收集了很多年,看到一些好的脸谱图样,自己就描画收起来。”
小小的影人做起来并不简单。万铁军戴上老花镜,先在牛皮纸上画图样,脸部、胸腹部、手、腿,一一呈现,再用小刀镂空雕花。初版出来后,轻柔地将牛皮纸从中层撕开,夹上薄薄的图工纸,再仔细涂上红绿之色。如此一来,表演时灯光照射,镂空之处即可透光又有花色。为防止影人上潮易破,还需涂上清漆,随后将其一一晾挂在走廊。半个影人,就得忙活大半天。
“需要晾三四天,等漆干透。”万铁军说,晾干后,还得将这些部件用细线一一串联,头颈部需格外加装牛皮使之更耐用,最后在手臂等部位加上细竹竿。如此,才可造就一位灵活的影人。万铁军打开一个老木箱,里面整整齐齐排放着40多个影人,他轻拿轻放,似乎生怕伤着它们,“很多都跟了我20多年了。”
夜色降临,同村人请他们演上一场,幕布后泛黄的灯光在黑夜里带来暖意。四五岁的孩子们争先挤在前排,相比电脑、手机屏幕,皮影戏对他们来说更为新奇。
“闻听岳飞兴兵将,不由豪杰喜洋洋,吩咐喽啰下山往……”伴随着咚咚锵锵浑朴自然的锣鼓声,万铁军双手同时娴熟地操控着多个影人,并豪迈如雷地唱起了唱词。幕前的影人打斗时抬手出刀干净利落,翻腾倒跃灵活百变;幕后的万铁军平时不善言辞,但唱词时滔滔不绝,脸部表情丰富,眼中神采飞扬,似乎他就是戏中的人物。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纸影戏、驴皮影等,是一种集表演、歌唱、绘画、雕刻、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的古老的综合性艺术,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皮影戏应该是在明朝就传到了宁乡,主要在庙会、还愿、婚丧嫁娶等场合表演。”万铁军说,作为这项古老民间艺术的传承人,他感觉到忧虑重重。在移动互联网发达的当下,愿意看皮影戏的人已少之又少。10多年前,他们一年被请出去演300多场戏,近几年来,一年演100场都算多了。戏少了,收入微薄,愿意沉下心来学的年轻人更寥寥无几,万铁军曾收过两个徒弟,后来都不干了。说起这些,他时而出神,时而叹息,“这么多年传下来的东西,还是得有人继续传下去。”
可喜的是,2016年,宁乡皮影戏与望城皮影戏、浏阳皮影戏联合作为长沙皮影戏,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万铁军等人也不时得到各方资助,前往敬老院、校园等地演出,受到热烈欢迎。特别是在校园里,孩子们看得聚精会神,演完后还争着要尝试一把。这对于万铁军来说既是幸福,也是希望:“盼着有更多孩子愿意看皮影,爱皮影,学皮影,甚至来创新皮影。”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淑兰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8/03/02/5638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