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命就是新希望,曹小琳信心满满地望着小鸡仔们。本报记者 范婷 摄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记者 范婷 通讯员 许果)
杨林桥村的春天格外好看,金黄的油菜花夹道相迎、百亩雪藕田里小荷尖尖。人勤春来早,清晨6时多就出门清扫保洁的贫困户曹小琳,11时回到家,工作服还顾不上换,家里的“成员们”就都闻声“闹”了起来:猪圈里新生的30多头小猪仔“嗷嗷”叫唤;地坪里一窝刚出生的鸡仔在老母鸡的带领下“叽叽叽叽”;远处青青田野上4头大黄牛悠闲吃着草,不时传来“哞哞”声;羊群在后山上追逐觅食“咩咩”歌唱;小女儿则一把抱住妈妈喊着“我作业做完啦”……人间烟火味十足,热闹而美好。阳光透过竹林洒进院子,汗水还挂在脸颊、笑容却溢出了眼帘儿的曹小琳,麻利地给记者递上一杯热茶,兴致勃勃地讲起了自己的脱贫故事。
从前愁 一睁眼都是花钱的主
“外出打工没人要,在家产业搞不起,只能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一点盼头都没有。”回忆起以前,曹小琳的脸上不禁浮现出些许失落和无奈来。原来,10多年前,其丈夫张良华被检查出患有糖尿病,不仅不能外出打工,多年来每个月还要将近1000元医疗费。经济本就不宽裕的一家,除了支出医疗费,还要照顾多病的老母亲,以及抚养三个尚在上学的孩子,“愁啊,每天一睁眼,哪里都要用钱,根本不晓得要怎么办。”
前些年,很多人都靠养殖走上了致富路,张良华和曹小琳也跟着试了水:承包了村上的小水库养鱼,后山放了几头羊,还搭起棚养起了猪。可是,不谙市场规律的夫妻俩依然手上无余钱,运气不好还可能血本无归。“养得不好的时候,牲畜会生病,就不要提赚钱了;养得好的时候又可能遇上价钱不好,尤其是猪价,涨得快跌得快,而且越是跌价越是没人买,很恼火。”多年养殖,生活依然没有保障,这成为夫妻俩的心头之“恨”。但是,不管如何举步维艰,夫妻俩始终没有放弃。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仅养殖一项,夫妻俩就获得了5000元“滴灌式”扶贫资金,缓解了燃眉之急,迎来了新转机。这一下,两人的劲头足多了。短短两三年,张家的养殖业红旺起来了,成了远近闻名的“动物园”。
现在喜 放眼望个个都是大希望
“牛要吃露水草,而羊不能,所以他上午放牛下午看羊。”曹小琳告诉记者,近年,村里提供的免费技术培训张良华一次也没有落下,逐渐摸索出了一些门道。这不,大清早就把家里存栏的4头大黄牛赶到田里吃露水草去了。除了牛羊,张家养殖的其他动物也不少:4头母猪刚下了30多只小猪仔,还养了不少兔子,以及曹小琳自己也记不清数量的鸡鸭鹅……
“虽然有国家补贴,但脱贫还是要靠这些牲畜呢!”曹小琳告诉记者,丈夫虽然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出远门打工,但他内心深处埋藏着一个脱贫致富梦。家里的这些牲畜,尤其是那群活蹦乱跳的山羊,就是实现梦想的承载。最开始养羊时只有3头,这几年不断繁殖,已达40多头,其中最大的有近90斤,按市场价20元一斤计算,可出栏的羊每只有千元以上的收益。
好消息总是接踵而至的。去年,张良华家中秋节和过年杀了两头牛,在大家的帮助下全部卖出去了,收入近两万元;大女儿成年了,今年已在亲戚的带领下就业;而曹小琳自前年4月开始,便在村委关心下,获得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每天负责村里的卫生保洁工作,每个月工资1600元,还能每天在家里照顾孩子,这让她感到很满足。
“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真的很幸运,有好政策好干部,只要努力,肯定能脱贫!”每天清晨5时起床,给孩子们做早饭,然后再打理下家里的鸡猪等牲畜,便骑着她的电动三轮车挨家挨户收垃圾。半天下来,她要把两车垃圾输送到垃圾站。到了放学时间再去接孩子放学,每天过得很充实。在她看来,这就是生活原本该有的样子——岁月静好,生活有奔头。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范婷 许果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8/03/15/5638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