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段仁义在察看蜜脾里的蜂蜜储量。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文/图 记者 刘汉光)
初春的嵇茄山下,桃李争艳,油菜花更是开得金黄一片。“嗡嗡”的蜜蜂如精灵般穿梭在花丛中,不辞辛劳的酝酿着自己的甜蜜事业。长龙新村62岁的贫困户段仁义,骑着一辆崭新的摩托车,来回奔忙于附近几个村组,精心打理着分散在7个地方的70多箱蜜蜂,加巢基、搞卫生、取蜜、分窝,丝毫不敢怠慢,惟恐这些几乎寄托了自己全部希望小精灵有什么闪失,毕竟,一年近10万元的收入全靠它们来创造。
因病背负20余万债务
如果不是新修的岳宁大道穿村而过,长龙新村可能是夏铎铺镇最偏僻的地方,很多村民世代住在交通闭塞的山窝窝里。该村7组建档立卡贫困户段仁义,就是因为家居偏僻,加上家庭条件困难,生于1959年的他直到年近四旬才娶妻生女。
随着婚后家庭开支加大,沉重的生活压力让原本身材瘦弱、没有手艺的段仁义不堪重负,女儿出生不久,他就患上间歇性精神病。巨额医药费让这个原本风雨飘摇的家雪上加霜,负债累累,最高峰时债务达到20多万元。
经过几年的治疗,段仁义的病情得以好转,但必须长期按时服药,才能控制病情。由于长期服用精神类药物,他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一天到晚全身乏力没精神,不能从事任何体力劳动,只能待在家中休养。眼看女儿逐渐长大,进入校门后各种开支接踵而至,日子越来越艰难。很长一段时间内,沉重的债务使得段仁义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感觉自己这一生恐怕再难有出头之日了。
发展养蜂产业尝到甜头
2015年,夏铎铺镇政府到长龙新村开办养蜂培训班,助全村25个贫困残疾人家庭养蜂脱贫。该村支村两委负责人得知段仁义在年轻时有过养蜂经历,于是多次上门鼓励他振作精神,加入村里成立的岳宁专业养蜂合作社,依靠发展养蜂产业走脱贫致富路子。
“以前养蜂没有技术,不懂方法,从没成功过,所以开始时我一点信心也没有。”段仁义说,镇村两级领导不但多次上门开导和鼓励他,还结合其养蜂经历及家庭情况,为他专门制定帮扶措施:村上统一在浏阳蜜蜂哥哥公司采购蜂种,免费提供给他养殖,为了保证养蜂成功,还由村委会聘请专业技师上门帮扶,为他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每个月上门次数就达三四趟,直到把问题解决、把技术教会。
村里免费为他提供5箱中蜂,加上镇村干部苦口婆心的开导和鼓励,终于使段仁义振作起来。他每天起早贪黑,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蜜蜂。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养的蜜蜂当年就从5箱发展到10箱,蜂蜜也收了百余斤,获纯利四五千元,可以说是初尝了脱贫产业的甜头。
年获利10万元,走上致富路
“这些蜜蜂都放养在凤凰山下,春天是油菜花蜜、紫芸英蜜,秋天是五蓓子蜜、野茶花蜜,都是原生态的绿色食品。”在一片开得金灿灿的油菜花前,段仁义一边取蜜一边告诉记者,现在的蜂蜜往往是刚摇出来就被买走了,如果不到现场,只打电话,很多客户是订不到蜂蜜的。长龙新村扶贫专干周丽娟跟他算了一笔收入账,以一箱蜂年产蜂蜜25至30斤、每斤市价50元计算,他养70箱蜂的年收益就是近10万元,且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金收入。
“从5箱开始,现在已经发展到70多箱,再多就要请人帮忙了。”段仁义告诉记者,以他当前的养殖规模,不但在长龙新村独占鳌头,在夏铎铺镇也称得上数一数二了。规模大了,劳动量增加了不少,如今他几乎每天都是骑着摩托车来来回回奔忙在凤凰山下方圆数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一天到晚忙于取蜜、分窝、搞卫生,那劲头完全看不出来是个年过六旬的老汉。
“以前欠下的20多万元账,去年底已经全部还清,以后挣的钱就要为女儿准备上大学的学费了。”段仁义告诉记者,债还清了,精神上没有了压力,病也好了,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今年他打算进一步扩大养蜂规模,注册蜂蜜商标,同时带动周边更多的贫困户养蜂致富。为了让上高一的女儿好好学习,他还特意让妻子在女儿就读的学校附近租房陪读,期望女儿能考上一所好大学,将来有能力回报社会。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刘汉光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8/03/16/5638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