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讨学钱》创作溯源
2018-05-03 10:10:50 字号:

宁乡人对花鼓戏《讨学钱》可谓耳熟能详。《讨学钱》,又名《张先生讨学钱》,是湖南花鼓戏中长沙花鼓戏这个流派的传统剧目。该剧以宁乡话为舞台对白,人物角色鲜活,艺术风格鲜明,在长期的演出中得以不断完善,深受人们喜爱。整出戏语言生动、诙谐、幽默,矛盾冲突简单而滑稽,却极具讽刺意味,引人深思。楚剧等均有演出。这出戏说的是:清末民初的张九如(即张先生),在年少时只读过几年书,肚中墨水不多,却死要面子,喜欢在人前夸耀自己。张先生以带徒授业为生,由于水平不高,学生很少。年关将至,一年的学俸尚未收分文。无奈之下,只好亲自去学生家收讨。碰上学生毛安子的家长陈大嫂后,张先生不但受到嘲弄,还遭受谩骂。在没讨到学俸的情况下,落荒而逃。

虽然,《讨学钱》在我市广为流传,但是,编剧、第一代主角生平及剧本创作的历史背景知道的人可能就很少了。

据笔者查阅相关典籍、走访民间老艺人了解,宁乡花鼓戏《讨学钱》的编剧、第一代主角都是以贺桂先为主,肖克昌等为辅。

清宣统二年(1911年)农历1月25日,贺桂先出生在宁乡枫木桥乡(今属灰汤镇)袁河村,于1987年10月18日去世,享年76岁。

贺桂先生于耕读世家,年少时正值清末民初,是读子曰诗云长大的。至1940年代初期,曾任过一任村官。他年少聪颖,生性幽默、诙谐。对旧文化典籍知之甚多,酷爱文学艺术。青年时毅然弃政、弃教而加入了当时的地方花鼓戏班子,专攻小花(其他剧种称之为丑角)。由于他嘴大脸方,个子不高,皮肤特黑,大家给他取了个混名,叫“贺二黑皮”。三十多岁时,已是宁乡家喻户晓的花鼓戏名角了。

贺桂先长期在外唱戏,见多识广,人缘好,朋友圈子大,对人吃人的旧社会极为不满。在宁乡1949年解放前夕,他利用在多地演出的机会,为黄唐起义做过很多地下联络工作,写下人生的另一段精彩。

1982年,宁乡县文工团更名为宁乡县花鼓戏剧团,贺桂先与刘学廷、黄五、戴渭池、王命生、罗绮文、肖克昌等知名艺人成为了该团的创始人和台柱子。可以说,贺桂先是该团小花行当的开山祖师。他先后传艺于长沙、南县、华阴甚至湖北等地,成为我省不可多得的戏曲专业人才之一。

《讨学钱》为什么会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剧目呢?因为剧本所揭示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制之后,封建腐朽的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新的教育思想、体制、内容却处在萌芽之期。就从教者而言,他们也无所适从。旧教育的师道尊严已经废除,而代表那个时代的传授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方针方法,也还处在朦胧阶段。所以在当时的从教者中很多人成为了鲁迅笔下满嘴“之乎者也”不谙科学文明的寒碜潦倒之辈——他们成了彷徨屈辱、灵魂扭曲的孔乙己先生。这是时代的产物。作为戏曲艺人的贺桂先,对新旧文化在教育领域内的冲突有着充分的了解。他以敏锐的头脑,运用匠心独运的艺术夸张手法,精心塑造出张先生这一个舞台艺术典型形象。这个角色一经搬上舞台,就为广大观众所接受。这就是文艺创作接地气之故。贺桂先作为编剧和第一代主演打响之后,到1952年,该剧被选为赴朝鲜慰问志愿军的剧目。1950年代参加中南五省文艺汇演,屡屡获奖。

《讨学钱》还催生了新的花鼓戏调式。《讨学钱》在历经宁乡几代器乐名师伴奏演出后,专创了有二胡、唢呐、锣鼓、钹齐上阵的新调式,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打击乐与管弦乐合奏的曲谱,即“学钱调”。“学钱调”为更多的湖南花鼓戏剧目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伴奏形式,成为湖南花鼓戏经典调式,有力地推动了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发展。

今天,我们透过该剧的娱乐性、趣味性来看它的社会价值,那便是对旧教育的落后、腐朽的无情揭露,是对新文化、新教育及现代科学的憧憬与呼唤。也正是有了这种批判与呼唤,才有了新中国人民政权建立后的新文明诞生。

半个多世纪以来,贺桂先作为长沙花鼓戏的一名杰出演员,薪火相传,他创作的《讨学钱》至今传唱不衰。巧妙的是,如今宁乡戏剧协会会长周石乔先生不但有幸珍藏了贺桂先创作的《讨学钱》原本,还在该剧中扮演张先生这个角色,其舞台形象和出色演技,及字正腔圆的唱腔道白,已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和观众的喜爱。业内人士称周石乔先生是真正的贺桂先的衣钵传人。而周石乔先生也是枫木桥人。人们不得不承认,《讨学钱》是枫木桥人民对地方文化艺术的贡献。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枫木桥这方山清水秀的热土文化底蕴之深厚。

(作者系宁乡市文化馆工作人员)

▲潘惠和许三毛演《讨学钱》剧照。刘立摄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杨新春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