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巍峨,壁不陡峭。雪峰山的一段余脉蜿蜒而来,在这里悄悄驻足,留下一处胜迹,孕育一段佳话。
到了南宋中后期,从这里走出去的读书人易袚成了“释褐状元”,这个地方的名字终于载入史册,响亮的“献宝台”三字流传开来。
“献宝台”位于宁乡西部山区巷子口镇,距离我家15公里左右,走路大约需要3个小时。两地之间横亘着高大的九折仑,九折仑海拔700米左右,常年大风、云雾缭绕,以前到了冬天就会有两个多月的冰天雪地,非徒步不能翻越。
我与“献宝台”结缘于求学。这里有我们全区八个乡镇唯一的高级中学——宁乡十中。我家沩山乡当时是全县最偏僻、落后的乡镇,教学质量也一直在全县垫底。恶劣的自然环境、贫乏的物质生活,根本无法吸引到优秀的教师,我的许多老师都是从未走出过大山、接受过系统师范学习的土生土长的当地村民,基本是初中或者小学毕业教小学、高中或者初中毕业教初中,其教学能力和效果如何,也就可以想见了。我们能够考上高中的不会超过百分之十,即使考上高中,也基本与重点高中无缘,大都是十中,不过那时候能够进入十中也是很幸福的事情。
十中位于“献宝台”,“献宝台”是南宋状元易袚的故乡,易状元是宁乡历史上唯一的状元——这些,其实与我们读书扯不上太多关系。我们读的不是经史子集,而是数理化和现代语文。我们的语文书上有很多的古典诗文,但没有一篇是易状元所写;历史书上有无数的风云人物,也没有哪一笔是记录着易状元的功勋业绩。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也没有哪一个老师跟我们说起过易状元的故事,倒是关于陶澍的故事有很多。
状元故里不谈状元,却并不影响我们的学习与工作,老师教得勤恳,学生学得开心。学校低矮的围墙,对于我们来说并没有多大的约束力,完全可以来去自由,但是围墙外就是荒郊野外,也没有吸引我们翻越出去的诱惑;教学楼后面的大操坪满地黄土,却是我们最佳的体育锻炼处所,留下了我们无数的欢声笑语,留下了我们奋力拼搏的身影——当年很多田径高手就在这里迅速练成、不要通过高考就可以进入大学读书。
我们的寝室,楼上楼下就隔一层木板,楼上的洗漱都不能在寝室里,必须下到一楼去。楼上的同学很自觉,从没有因为自己图方便而影响楼下的同学,走路都是轻轻的,生怕发出响声。楼下的同学在排队接水的时候,也会自觉地让一让楼上的同学。老师并没有过多强调我们应该如何谦让,但是大家的自觉性不错,少有发生矛盾,更不会发生今天可以常见的校园欺凌。我想,这应该也是我们山区的孩子传承了状元遗风吧。
易状元当年筑有“识山楼”,深感在当地发展教育、增长乡民见识的重要性——“盖以此山之人,终日耕桑樵牧为生,于是所见益狭,所处益陋,岂识山之所以为山?予于山外求之,左江右湖,诸峰耸然,千岩万壑,层见叠出。虽未周历遍观,而庐山高致已了然胸次,此坡翁识山之意也”。
这里的人本来就善于学习、爱好学习,一旦看到穷乡僻壤也可以出状元,乡野之民也可以学业有成、门庭显赫,自然是暗自以易状元为榜样了,于是,尊师重道、团结友善就成了民风。民风好、民智开,才造就了“江山代有人才出”的盛况,才使得“献宝台”声名远播。
“献宝台”因拥有易状元而有名,因拥有十中而繁盛;易状元因出自“献宝台”而自豪,我们众多的学子因出自十中而骄傲。地因人名,人因地盛,壮哉“献宝台”!壮哉宁乡十中!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高剑寅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8/05/24/5636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