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革命熔炉锻造的著名经济学家
2018-06-26 09:52:52 字号: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通讯员 彭望生)

  刘明夫(1915年11月-1996年12月),曾用名宜湘,据传系刘典侄孙,同时也是著名教育家朱剑凡的外甥。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20世纪80年代,刘明夫成为我国首批24位经济学博士生导师之一,并与薛暮桥、于光远等成为改革开放中经济学界的代表人物,为我国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做出了积极贡献。

  1915年11月12日,刘明夫出生于灰汤镇牛角湾村。父亲刘本钟为当地著名绅士,家庭相对富裕。1930年,刘明夫在上海大厦大学附属中学读书时,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曾回乡规劝父亲卸去宁乡县“清共”委员会副主任职务。1936年,他考入复旦大学土木系,不久后改学政治。

  1937年,刘明夫通过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徐特立与王凌波介绍,与谢觉哉之子谢放、王凌波之子王燮权及刘赞平等人先后去了延安。到达延安之后,他先在抗日军政大学和马列学院学习,并兼任过抗大、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政治经济学教员。

  1938年4月,刘明夫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延安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曾担任延安马列学院政治经济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治研究室研究员等职务,专门研究中国经济。1941年,他被评为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同年参与编著的《抗战中的中国经济》由解放社出版,抗敌书店发行。1943年,刘明夫参与了《孙中山选集》《“九·一八”以来大事记》等革命进步书籍的编辑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刘明夫于1947年调往东北解放区工作,历任齐齐哈尔三区代理区长、哈尔滨市副市长、东北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副秘书长、贸易部代理部长等职。其后,刘明夫于1952年调中央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工作,先后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局长、计划委员会委员,1956年升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1978年,他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专门从事中国经济研究工作。

  1979年3月,刘明夫首次提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点。之后,他又提出“计划经济在现代中国,还只能建立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等观点。特别是其1979年所写的《社会主义经济的经济形式问题》一文,比较集中地论证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这一观点,认为“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经济规律来管理好整个国家的生产与流通”。1981年11月30日,由于刘明夫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的重要贡献,成为我国首批24位经济学博士生导师之一。

  刘明夫一直心系家乡的发展。1991年3月,宁乡云山书院修复时,刘明夫召集一批在京宁乡籍人士,共同发出倡议,他个人带头捐资5000元。1993年,宁乡修建16层邮电大楼时,刘明夫亲笔题写了“宁乡邮电大楼”。

  1995年,刘明夫离职休养。1996年12月4日,刘明夫在北京病逝,享年81岁。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彭望生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