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沩十万丈,上与浮云齐,山势长不改,云飞东复西。
云去山有风,云来山有雨,风雨无定期,云情竟如许”。
——《大沩凌云》清·周在武
宁乡沩山,自古有“大沩凌云”之壮观,“衡岳之下,山之大者数十,而沩最著”。沩山最高处为雪峰顶,海拔927米,是湖南地区特有的高山小盆地地貌。沩山常年云雾锁山,素有“千山万山朝沩山,人在沩山不见山”之说,山高林密,风景优美。在这里,寺庙、民居、集市、茶林、田园构成一幅世外桃源画卷。沩水因沩山得名,北魏的郦道元,在古代中国地理名著《水经注》中写道:“沩水出益阳县马头山,东经新阳县南,晋太康元年改曰新康矣。沩水又东入临湘(长沙古称)县,历沩口戍东,南注湘水。”《水经注》之所云“沩水出于益阳”,即因古时沩山一带隶属益阳版图之故,后归属于宁乡县(宁乡古称新阳县,晋改新康县),现属宁乡市沩山乡所辖。可见自古以来沩水亦即宁乡一郡的母亲河。
沩山的水,滋养着沩山人的生活,而沩山人则用勤劳回馈大自然的恩赐。沿沩水下行,至黄材盆地,水流汇聚成万亩大湖,名曰青羊湖。这里是全国三大土坝工程之一,是宁乡人民拦溪筑坝义务建成,至今仍浇灌着湘中沃野,万顷良田。
青羊湖拥有“高峡平湖”的自然山水风貌,是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这里青山环抱,奇峰耸秀,水乡十里画廊、长滩洞、龙潭峡等景观美如画卷。泛舟湖上,西抵同庆寺旧址,可瞻仰南禅五派之一的沩仰宗灵佑禅师墓塔,观赏大诗僧齐己诗词碑林。南至官山口,可舍船登山,徜徉南轩书院,感受湖湘文化之精髓,凭吊南宋抗金名相张浚、湖湘文化杰出代表张栻之墓。
沩水,伴沩山之名;沩山,养沩水之源,山水交融,灵气汇聚。这里孕育出忠孝传家的家风,家风又形成淳朴勤劳的民风,而民风则长成整个社会的基石。地灵钟人杰,沩山之上,俊才名士汇集,凝聚成湖湘文化之魂。而文脉的昌盛,则沿着水脉东去,绵延不绝。
地处宁乡沩水源头的高氏祠堂始建于清嘉庆四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祠堂,是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也是族人们议事、仲裁、婚丧嫁娶的场地。“可以能邦立,光明耀汝先,诗书开甲殿,忠孝启英贤”——族人高佩山介绍说,他们的祖先是元吏部左侍郎李仕元,保持忠节,改名换姓,为高孟余,因沩水发源于宁乡沩山,故称沩宁高氏。先祖留下的遗训,高氏族人一直铭记于心。
高氏祠堂为土砖青瓦木结构,坐东朝西,由正殿、戏楼、厢房、五福堂组成,一砖一瓦无不透露出百年沧桑。正殿正门上方书有“高氏宗祠”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进入正门即可看见戏楼。戏楼的万字格护栏,精致而古朴。族人高立初说,我们这里的人几乎人人都会唱花鼓戏,都爱花鼓戏,特别是以前,在我们祠堂戏楼两侧的墙壁上,还保存有清光绪四年(1878年)至民国时期长沙同和班、清盛班、南楚武麟班等戏剧班在此演出的《二进宫》、《长坂坡》、《弘庵寺》等7个戏曲名单,各戏班名称甚至演员的姓名均有详细记载。
花鼓戏,是当地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民间小戏剧种。它形成于清代,是一个艺术风格独特、群众基础深厚、地方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的戏曲剧种。它随着花鼓戏艺人的创作实践逐渐形成了邵阳、衡州、岳阳、常德、醴陵、长沙等五大流派,而宁乡花鼓戏属于长沙花鼓戏的宁乡路子。每到夜幕降临,村民络绎不绝进入祠堂入座等待看戏,唱完戏,族长高佩山会请大家喝沩山擂茶。选取沩山茶叶,以樟木棍磨碎,加入芝麻、花生、生姜、胡椒等研磨成茶浆。煮沸泉水,加入炒豆,玉米,撒一撮食盐冲泡,香气四溢。饮沩山擂茶,有驱寒健脾,疏肝理肠之功效。
族长高佩山说,在祭祖仪式上,他们除了要唱花鼓戏、喝擂茶,吃用芦花瀑布水磨制的白豆腐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项传统,他们的族人会用最传统最古朴的方式磨制豆腐,其寓意着要求做人一定要清清白白。
长沙新闻频道6月30日19:30播出
湖南国际频道7月2日18:55播出(本报记者 杨旭 整理)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杨旭 整理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8/06/29/5636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