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状元故里秀 书声千载悠
2018-07-03 10:39:37 字号:

少小安乐,浪荡之根。

少壮因循,不立之根。

惯学无益,自弃之根。

富而刻薄,众怒之根。

有田不种,盗贼之根。

有书不读,不肖之根。

——《识山楼根本论》节选宋易祓

宁乡沩山九折仑下,扶王山侧,有一千年古镇,沩水南源由此发端,这里是巷子口镇,曾是安化梅城经宁乡至长沙的必经之路,明朝时,为传送官府文书,设驿站铺递,供信使及行人歇脚,俗称“八铺大道”,又称“八铺官道”,如今这条古驿道仍能寻到遗迹。镇上有一条街叫文昌街,听说此地先后有六位先贤中过进士。巷子口镇自古文脉昌盛,南宋时曾出过一位名叫易祓的状元,他在此兴学育人,潜心研究经学,成为湖南历史上著名的经学家。巷子口镇因此被誉为“理学源头”、“状元故里”。至今,易祓训诫后人的《识山楼根本论》仍在民间流传。

宋淳熙乙巳(公元1185年)易祓入朝科举,因殿试策论《萧曹丙魏孰优论》写的极好,被钦点为状元,称释褐状元。易祓随即被“补文林郎、昭庆军节度使掌书记”,从一个农家子弟步入了仕途,时年29岁。此后,易祓官至礼部尚书、封宁乡开国男,为宋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四朝官员。人们为了纪念这位释褐状元,从明代开始,官方便将易祓的老家宁乡巷子口镇称为“释褐乡”。

易凤葵原任职于党政机关,退休后潜心研习状元文化,。他花费十年时间,潜心研究易祓生平和人生风范,写下《大宋状元易祓传》一书。

易凤葵认为,易状元的一生可以用“可爱”和“可敬”来形容。但是这样一个古代的知识分子,在《宋史》中却没有传记,很多人对他的名字和传世作品都知之甚少,而易凤葵最想做的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易祓,知道他的“可爱”和“可敬”。

易祓之“可爱”和“可敬”,在于他聪慧过人,发奋读书。易祓的童年被灌上神童的称号,可神童背后,那必是寒窗苦读,博览群书,易祓5岁入私塾,8岁会吟诗作对,15岁熟读四书五经,身处乡野的易祓在巷子口已经无书可念无人可教,便离开巷子口,先后求学于张栻主讲的长沙城南书院和岳麓书院。

易祓考中状元后,没有即刻衣锦还乡,而是留在京城等待任命。由于南宋时,北方战事吃紧,易祓和巷子口的妻子断了音信。易祓的妻子萧氏是一位女词人,为表达心中的思念,她填了一首《一剪梅》寄给了夫君:

染泪修书寄彦章。贪做前廊,忘却回廊。功名成就不还乡。

石做心肠,铁做心肠。

红日三竿懒理妆。虚度韶光,瘦损容光。不知何日得成双。

羞对鸳鸯,懒对鸳鸯。

这首词是易祓妻子,见丈夫中状元后迟迟不归家庆贺,心生思念,所以寄诗一首。这也是易祓第二个可爱和可敬的地方,这是他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士大夫情怀。一介布衣出生的他,处处行事低调,他知道路还很长,要做的事还很多,并不像很多的官宦子弟立即赶到州县接受地方宴请和庆贺,易祓虽未及早归家,但一直惦记家中的才貌双全的娇妻,只能寄情家书,以表思恋:

别后音讯断,应是泪珠,滴遍香罗袖。记得年时,胆瓶儿畔,曾把牡丹同嗅。故乡水遥山远,怎得新欢如旧。强消遣,把闲愁推入,花前杯酒。”

这一唱一和冰释了夫妻间的嫌隙,相思之情令人动容,成为文坛佳话。后来晚清词人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记得年时,胆瓶儿畔,曾把牡丹同嗅’一句‘语小而不纤。极不经意之事,信手拈来,便觉旖旎缠绵,令人低徊不尽。’时隔800多年后,宁乡当地的戏曲艺人为了纪念状元易祓,新编了皮影戏《识山楼》。

易祓回到家乡后,筑楼于沩山之南,取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意,题曰:“识山楼”。开始著书立说,写下两部传世之作《周易总义》二十卷和《周官总义》二十卷,皆被清代四库全书完整收录。

时光荏苒,物换星移。当初的尚书府和“识山楼”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可状元精神却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现今,为了纪念南宋状元易祓,在宁乡沩江的江心岛鳝鱼洲上便有了状元楼。“江声千载,书声千载;靳水一楼,沩水一楼”。(本报记者 杨旭 整理)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