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楚沩秘境炭河里 青铜文明过长江
2018-07-12 13:18:22 字号:

远古有方国,都建楚沩西。方国称大禾,俯仰叹神奇!美池植桑竹,农家足黍鸡。五谷何其多,生民乐且歌,臣民居四落,君主起楼阁。——姜福成

这首《大禾方国谣》是宁乡市文史研究专家姜福成所作。当时,宁乡炭河里西周城址被评为“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姜福成以此为灵感,将梦中所见古国幻境凝结成诗,晨起提笔记下。字里行间,这个偏安一隅的侯国,钟鸣鼎食、笙歌艳舞,一派安居乐业,似入桃源深处。

姜福成做了一个梦,梦见西周时期,宁乡沩水河畔黄材盆地,四面青山簇拥着一个古老的城市,这里远离北方战火,和平安宁;酒肆茶馆,烟火不息;青铜重器,大铙方鼎。我在梦中游历古国的一切,听陶笛悠悠,唱远古歌谣,品三酒四饮,拜方国诸侯。

姜福成没有想到,他描绘的古国秘境,竟成为一位年轻人内心的向往。

宁乡市文物局孙丙丽,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考古专业,为了更好的研究炭河里西周古城遗址,他不远千里从老家许昌来到宁乡黄材, 潜心研究古国之谜。几经辗转,他终于见到了《大禾方国谣》的作者。

姜福成认为,“大禾”这两个字来源于炭河里出土的青铜器“人面方鼎”内壁刻的铭文,有人说这是祈祷禾谷丰收,也有人说这是方鼎四周那个人面像的名字或是器物主人的名字,更多的人认为“大禾”是一个部族姓氏或者古国名字,称为“大禾方国”。他更喜欢后者的解读,就写了《大禾方国谣》。但真相到底是怎样的,他希望有专家考证出更权威的结果。

湖南大学考古学教授向桃初认为:炭河里遗址应该是指一个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左右的古都,是国家的中心,国家的范围肯定不只遗址这么大。

这个国家应该是一个叫“相”的侯国,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曾根据西周早期铜器—静方鼎和“相侯”(注意“侯”字别写错了!)簋(gui第三声)等铜器铭文,“省南国相”考证出西周早期在湖南北部,也就是差不多现在宁乡地区,有一个隶属于周王朝的“相侯”之国,但它只是名义上臣属于西周王朝,政治上是基本独立的,文化上则和西周有一定联系。

16年来,向桃初一直致力于炭河里的考古发掘,对于古国的考证,他从不随波逐流,总是严格取证,他的结论极其严谨。

在考古人的眼里,每一件青铜器,都像一本大自然的日记,记载着久远的华夏历史。而这个藏品丰富的炭河里青铜博物馆,就是向桃初教授常来考证之地,一件件形美工精的青铜器,无不烙印着古国文明的印记。

古国的传说,在历史的尘埃中若隐若现。如今随着青铜器的发掘,古国重现于世,打破了“青铜文明不过长江”之说,颠覆了历史文献中记载的“湖南是蛮荒之地”的论点。三千多年前的楚沩之地,原来竟有如此高雅的文明落地生根,它是湖湘文化的摇篮,浸润在文化基因里,根深蒂固,长成了风骨。如今,我们在炭河里重拾这段遗失的历史,就像西周礼乐,仍在沩水上空飘荡。 本报记者 杨旭 整理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杨旭 整理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