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归金马骤,西上玉堂悠。叠嶂排青锁,长虹映碧流。高声题石柱,望重识山楼。为忆濯缨处,光涵浩气秋。
——明朝御史龙亮
宁乡大成桥,原名大胜桥,相传唐末时,当地居民正在修建石桥,恰逢黄巢起义军在此打一胜仗,取大胜之意,故名“大胜桥”。至清朝,朝廷极力笼络汉人,崇尚孔子,追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当地文人尊尚孔子,故更名为“大成桥”,沿袭至今。无独有偶,大成桥镇内,还有一座玉堂桥,名声更胜。据传,南宋年间,29岁的易祓金榜题名,高中状元,回乡祭祖经过大成桥镇时,曾因体恤下人,在一河边屈尊濯缨,宋宁宗听闻此事,御赐“濯缨碑”立于河边,并规定,凡文官经过石碑必须下轿,武官经过则要下马,以示众人学习易祓这种亲自濯缨的道德风范。此后,这条河改名玉堂河,桥也改名玉堂桥。明朝御史龙亮经过此桥,有感而发,不禁赋诗一首。
古时,这段佳话曾让大成桥成为名人贤士的游览胜地,而今,大成桥又有了另一个让游人食客趋之若鹜的理由。
古语云:“民以食为天”,食之于民,犹如水之于鱼。宁乡大成桥镇的味道就是一道“口味蛇”。这也是菜品创始人胡建明人生的味道。做菜如做人,不经历一番水煮火烹的工序,尝尽百味,便难得人间至味。
胡建明以前做过很多工作,但收入都十分微薄,后来回老家开了一家小饭馆,一开始不卖蛇,直到有一天几个广东的客人路过,问有没有蛇吃,他们说在广东蛇肉很受欢迎,价格也很贵,卖到80元一斤。他一听就来劲了,经过反复琢磨,胡建明确定了口味蛇的烹饪秘方,以“鲜、香、辣”为特色,浸泡在辣椒汁里的蛇肉,颜色鲜艳,香味浓郁,肉质嫩滑,刺激的辣味与鲜美的肉香相得益彰。
口味蛇声名远播,食客们慕名而来。胡建明独创的这道口味蛇,成为湘菜中的明星菜品。2008年录入《中国湘菜大典》,2009年录入《湘菜飘香》。
舌尖上的味蕾最难取悦,也最是挑剔,为了保证餐馆食客味觉的新鲜感,胡建明还创新了啤酒蛇,椒盐蛇,五香卤蛇,清炖蛇等新的菜品。现在全国很多地方的食客,说起吃蛇,总不忘提及宁乡口味蛇。
除了大成桥的口味蛇,回龙铺的猪脚也是宁乡独有的招牌味道之一。在回龙铺镇宁横公路边有一家“附属饭店”,这家店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门面很普通,却有大批的食客从四面八方涌来。
贺跃平和妻子唐辉是土生土长的回龙铺人,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就从事厨师工作。那个年代的人们,偏爱买肥肉,又便宜又能榨油,因此肉少骨多的猪脚很少有人问津。夫妻俩听说,当地有个厨师叫袁世杰,做得一手好菜,特别是猪脚,味道十分鲜美爽口,贺跃平夫妇和袁世杰开始合伙经营店铺,将猪脚作为店铺的主打菜,渐渐地,饭店有了一些名气,不少人特意来回龙铺。
贺跃平烹饪猪脚全是按照三十多年前的手艺,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方法。如果非得要说秘诀,就是要把握好原材料、配料和火候。
店里每天用的猪脚都来自当天宰杀的猪。加工时,沿用传统方法去毛。先烧开水淋透猪脚,用手扯掉粗毛,然后用刮刀轻刮。脚趾褶皱部分,不易清理,贺跃平需将其切开慢慢刮,再柴火烧掉绒毛。最后用温水清洗,清洗四五次,直到猪脚亮白。猪脚初次炖熟后,再切成块。
三十年来,贺跃平对猪脚各部分的组成一清二楚,顺着筋骨切下去,如庖丁解牛般又快又准。
在烹饪时,熬煮这一关至关重要,旺火到文火要把握好火候,不能欠火,也不能过火。猪脚上桌,香气四溢,吃起来脂肪层软嫩不油腻,筋部弹牙又顺滑,肌肉层鲜嫩,靠骨头部分则有嚼劲儿,连皮带肉大快朵颐,相当满足。
如果说在宁乡吃最正宗的口味蛇和猪脚,是味觉的旅行,那么到了大成桥镇,还有一处也非去不可。
在宁乡大成桥镇老宁黄公路旁,耸立着一幢名曰“农耕文化博物馆”的三层大楼。这个博物馆,是一位叫谢国恩的八十多岁老人亲手创建。
从2012年开始,在自己省吃俭用的情况下,谢国恩老人耗资50余万元,保护收集了散落在民间的农耕器具等1000余件(套),这些都是沉积着历史、文化和经济信息的“古董”。
依据衣、食、住、行的领域,老人将所有器具分成4个展厅,展出的纺车、耙犁、水车、舂臼、木屐、草鞋等各种用具,都真实地再现了农村旧时的生产、生活场景。
在这里,你会被劳动人民的智慧所征服。人类的生命活动总是能创造无限的奇迹,这些生产生活工具的更新换代也见证了宁乡人民的历史缩影,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缩影。 本报记者杨旭整理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8/07/27/5635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