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袁家河义渡
2018-07-30 10:07:00 字号:

  宁乡地势西高东低,域内有沩乌靳楚四大河流。河流多,灌溉便利,航运发达。但隔江千里远,又给两岸的交通带来许多阻碍。

  为解决过河渡水的困难,除了修桥,就是设置渡口。大河上建桥困难重重,多以渡口来沟通水陆两岸交通。古时渡口有官渡、公渡、义渡三种。官渡为官府所设,公渡由地方集资修建,官渡和公渡都要收取渡河费。义渡则由民间乐善好施者免费捐建,义务为人们摆渡,不收任何费用。义渡口要建渡船亭屋,添置渡船。多数义渡都置有“渡田”,田产收益,用于解决渡口及渡船的维修费用和渡夫工资。

  坝塘镇的袁家河渡口,位于宁乡通往灰汤湘乡等地的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就是沩江边的一处重要码头。南宋淳熙年间,学士袁仕文捐金置“渡田”,创建袁家河义渡,这是宁乡历史上有文字记录的最早义渡。以后的几百年间,袁氏家族一直维持着义渡的免费运营。 到明朝成化年间,再添置渡田,修缮义渡。明末清初,战乱频繁,兵祸连年,湖南尤甚,袁家河一带的百姓流亡迁徙者过半,渡船渡田不复存在。后有旁人利用河岸渡口索人钱财,致使行人受困。清代朝政稳定之后,休养生息,民日殷富。至嘉庆十七年,袁氏族人从欧姓父子手中购得田屋,重续家族义渡之业。嘉庆十九年,袁氏族长柏友等人又召集族众捐银伍百伍拾两,造渡船三只,置渡田二十五亩,建渡夫屋一进,雇渡夫一名,为过往行人摆渡,远近乡邻交口称颂。宁乡知县王余英闻知此事,特撰《义渡碑文》一篇,弘扬袁氏家族几百年不朽之义举。

  袁氏族谱中还有对义渡的详细规定。义渡由家族内公择4人轮流经管,渡船有大船两只,小船一只,每年修补油练,如果有损坏不能再使用的话,经管必须另钉新船。渡田只能佃给异姓耕种,族人不许耕种。渡口的铺屋也是给渡夫居住,族人不得苛索。渡夫要选异姓忠厚之人,以便呼唤,每年给十两银子,二十石谷。经管要时时访察渡夫勤懒,督促渡夫不论风霜雨雪,昼夜接济行人。与义渡相关的各项事务,均由经管管理,倘若经管有半点私心,则按照族规进行处罚。

  据史料记载,袁氏家族后来又多次对袁家河义渡进行大型维修,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民国年间,均有族人为义渡捐田捐银。

  因沩江水深流急,撑篙摆渡多有艰险。民国十五年(1926),袁氏家族内长者提议,在袁家河义渡处建浮桥,以替代渡船,族人踊跃捐资千余金。不到三月,浮桥建成,沩江河面人来人往,欢声载道。每当洪水到来之前,袁氏家族便命人将浮桥收起,待洪水过后,再将浮桥重新架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沩江两岸的人们提供方便。

  1949年解放后,县交通局在袁家河建起一座木桥,后被洪水冲垮。至1985年,袁家河大桥建成通车,南北变通途,袁家河义渡退出历史舞台。自南宋袁仕文捐建义渡开始,近800年间,袁氏家族虽几起几落,历尽艰辛,但他们始终追念先祖之功德,集家族之力量,坚持以船渡人,“义”播四方。让人们看到了一种道德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看到了一种大爱无言的坚守。他们的善举将永远铭记于人们心中,并将一代一代的传颂下去。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素林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