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十差村”的逆袭之路
2018-10-29 09:46:46 字号:

宁乡网—今日宁乡(记者 刘飞平)

汽车进入大屯营镇大屯营村,一条水泥路蜿蜒伸向山冲里,村道上干干净净的,几乎看不到一点垃圾。道路两侧是即将要收割的稻谷,在微风吹拂下,翻起层层稻浪。虽然已经入秋,但四周仍是青翠的树木,一栋栋漂亮的农家小楼点缀在田畴沃野之间。宽阔的村道,潺潺的溪水,绿的是树,黄的是稻,一幅秀丽的山乡风景。

可谁知道,仅仅两年前,因为环境卫生整治不力,大屯营村成了长沙市“十差村”。这个结果震惊了该镇上下。“听到这个结果,大家心里都不好过,但既已成事实,也只有接受”,大屯营镇一名干部表示,他们从失败中总结出经验教训,一场环境卫生整治的战斗就此打响……

率先引入垃圾清理外包服务

大屯营村的环卫工作之所以会在全市吃“黄牌”,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一套好的管理机制。于是,大屯营镇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按照市场机制,率先在宁乡引入垃圾管理清运服务外包。具体的做法就是,与承包公司签订年度合同,明确乙方的职责的同时,实行风险保证金制度。按照合同规定,所有垃圾严格按照要求分类进行处理且必须日产日清,否则保证金将按比例进行扣除。

该镇随后在三仙坳、靳兴、石家湾、大屯营等村修建了4个标准化垃圾分拣中心,每个点配备2名以上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聘请了一批清运员、保洁员,明确他们的职责,严格实行奖罚制度。所有垃圾严格实行分类,清运员运来的垃圾如果没有分类,外包公司的中转站拒收。保洁员的垃圾如果没有分类,清运员也会拒运。这样,中转站、清运员、保洁员之间,形成事实上的倒逼关系,迫使终端保洁员一是自己尽量分类,二是为了减轻劳动强度,一定会和农户进行沟通,要求农户对垃圾进行分类。

“垃圾分类最大的关键其实还在农户这边,实行倒逼机制的好处就是,使得垃圾管理从过去的‘背对背’变成了如今的‘面对面’,使得处在终端的保洁员和农户之间积极沟通,久而久之,农户就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对于这样做的好处,该镇爱卫办主任李琪如是说。

李琪还告诉记者,镇上的外包费用每年是固定的,外包公司要想多赚钱只有严格按照标准化进行操作管理,如果垃圾分类做得越彻底,他们清运的数量就越少,这样减量又减时间,节约了运费等成本,赚的就多了。

好机制还需负责任的人去实施

大屯营村村委会班子成员黄坤志在没有担任村里的环卫专干前,夫妻二人一心一意在镇上做生意,一年下来也有好几万元收入,自从入选村委会班子成员并担任环卫专干后,黄坤志只好把生意交给妻子去做。

有一段时间,黄坤志每天带领10来个保洁员,挨家挨户上门进行宣传劝导,并亲自动手到村民的房前屋后清扫垃圾,甚至村民的粪池和猪圈边也不放过,“在家里,他可是连扫把都很少拿的”,黄坤志妻子说。

每天早出晚归,黄坤志的脸晒得墨黑,身上晒脱了皮,但他无怨无悔。正是有了像黄坤志这样一些认真负责的专干和保洁员,该村的环境卫生工作很快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按照每150户配备1名保洁员的标准,目前大屯营镇共配备了129名保洁员。这些保洁员遍布于100余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每天重复着一样的工作,捡拾垃圾,分类整理,并配合清运员运走。

瘦瘦的成自强老人今年66岁,1男2女儿孙绕膝,日子过得蛮不错。老人告诉记者,他没有其它爱好,家里虽然喂了猪作了田,但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他帮手。抱着闲着也是闲着的想法,他和妻子一个干清运员一个干保洁员,每天在村里忙得不亦乐乎。

记者在该村分拣中心采访时,正好碰到成自强开着一辆电动三轮车运来满满一车垃圾。不过这些垃圾都分别用编织袋装着,有塑料瓶、易拉罐、废纸,还有些其它东西。有意思的是,分拣中心是有偿收购垃圾,对于塑料瓶、易拉罐、废纸,分拣站按照市场价进行收购,卖垃圾的钱,就归了成自强。记者笑他,难怪这样有积极性,原来除了工资外,还能挣点“外快”。

成自强笑道:“我这个人有个毛病,不做事不舒服。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至于钱的事,不大在乎。”一旁有村民补充道,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动力,毕竟是额外的一笔收入,1年也有1000元的样子。

李琪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市爱卫办对该村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今年9月,长沙市爱卫办主要负责人亲自带队来该村督查,也充分肯定了该村的做法。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 刘飞平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