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血战宁乡
2018-11-22 09:33:28 字号:

87年前的“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华,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从此四万万中华儿女开始了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抗日战争期间,日寇的魔爪伸向宁乡这片安宁的土地,不堪受辱的宁乡人民奋起反抗,与守城官兵一起,在这片土地上,进行了县城保卫战、黄土潭阻击战、杜家山防御战等三次重大战役。

印台山、杜家山、福音堂,这三个地方在宁乡年轻一代脑海中几乎没有印象。70岁的蔡正强却铭记于心,只要说起这三处地名,他总会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回忆起叔公蔡亚锷经历的峥嵘岁月。蔡正强说:“印台山的位置是在现在的江南会。印台山对面是杜家山,而杜家山的山脚就是福音堂。”

(一)

时间追溯到1944年5月,第四次长沙会战爆发。宁乡因地处湘中东北部,是湘中、湘北通往长沙的要点。日军为了保障进攻长沙主力侧翼的安全,下令先攻下长沙两侧的宁乡和浏阳后,再进攻长沙。因此保卫宁乡就成了保卫长沙的前哨战。当时,宁乡城内的守军是国民党第74军58师173团及174团一个营和师迫击炮营一个连,共计3000多人。173团团部设在南门福音堂,团长为何澜,蔡亚锷为中校团副。6月11日,日军从乔口、靖港登陆进犯双江口后,就与173团发生了激战。经过五昼夜的惨烈战斗,因敌众我寡,守城官兵伤亡惨重,县城大部分落入敌手。6月16日上午8点,日军炮火猛轰杜家山守军阵地,蔡亚锷在增援杜家山时,被炮弹炸伤。蔡正强说:“日军用比手榴弹大的那种炸弹,把蔡亚锷的双腿炸伤了。负伤后,他就在福音堂的地下室里养伤。”

正当蔡亚锷在福音堂里养伤时,团长何澜奉命率20多名士兵仓皇突围。当时,县城三面受敌,要突围只能横渡沩江。然而这次突围却以失败告终。眼见部队里的有生力量突围失败,余下的伤兵部队秩序大乱,作为伤兵里面军衔最高的蔡亚锷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振臂一呼,对余下的官兵们大声喊道:“我们与其这样突围白白送死,还不如死守待援。死字顶在头上,成功握在手里,革命军人不成功便成仁。”正因为蔡亚锷的振臂一呼,让低迷的士气顿时大振。受伤官兵们纷纷推举他为领袖。危急时刻,蔡亚锷也体现出了大将风范,他趁敌整顿,尚未发起攻势之际,迅速挑出轻伤士兵140多人,整编成一个连,为接下来的顽强抵抗做准备。事后,蔡亚锷在《宁乡保卫战亲历记》中曾这样回忆起那个万众一心、抗击日寇的时刻:“当我询以‘怕不怕死?’‘有没有死守的决心’两语时,‘不怕死’与‘有决心’之回声可撼山岳,而敌寇适于此时抛射两枪榴弹于队尾,虽有一死两伤,而其余仍屹立不动,我见到这种振奋的士气和严整的纪律,内心异常感奋。”

当时福音堂内食物,医药、武器充足,这也为士兵们接下来的受敌提供了保障与信心。一方面,蔡亚锷派出4名水性佳的士兵,游过沩江,向驻守在河对面的58师师部求援。另一方面,身受重伤的他与140多名士兵们坚守在战火前线,彻夜不眠地抵御外敌。日军见杜家山一带久攻不下,17日还残忍地向福音堂施放毒气,守城官兵们只得边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边固守阵地。蔡正强说:“这场战役真正打出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在全是伤兵残将的情况下,始终没一个人临阵退缩。”

从6月16日到6月19日,蔡亚锷带领士兵们整整坚持了四个昼夜后,与赶来的援军内外夹击,使日寇撤围西窜,宁乡县城终于保住了!此次战役共阵亡400多人,受伤700多人。国民党政府授予宁乡大成桥籍将领蔡亚锷“云麾勋章”“胜利勋章”各一枚,并于1947年2月,在杜家山建成一座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以彰忠烈。

杜家山原址

福音堂原址

(二)

就在蔡亚锷率兵与敌激战正酣时,十多公里外的黄土潭,也在发生着惨烈一战。1944年6月14日,两路日军从袁家河、油榨坪进犯,准备抢渡沩江。然而,日军连续四次冲锋,都未能过河。坝塘镇沩乌村村民张银生说:“(国民党)中央军驻扎在黄土潭附近的山上,将机枪瞄准河对面打。”

黄土潭守军利用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有效地阻止了日军的进犯。6月15日,久攻无果的日军转为侧面进攻。坝塘镇沩乌村村民张华回忆:“强攻不下的日军走月塘山、美女山包抄过来,强攻国军。”日军的偷袭致使防线被攻破,守军阵地大乱。四万守军中一部分弃阵撤退,另一部分则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选择坚守阵地。守阵士兵们在龙从乡境内的黄土潭、边街子、檀木桥等地与1.8万多名日伪军展开激烈厮杀。直至1944年6月21日,日军暂时撤出龙从乡,黄土潭战役才宣告结束。

整个黄土潭战役中,牺牲了多少守城官兵,没有具体的数字统计。但仅黄土潭、边街子沿河地带激战五昼夜时,守军就阵亡了1100多人,坚守黄土潭河边的73军姚营400多人全部阵亡。而据有关资料记载:经黄土潭一战,龙从乡总人口减少了8610人,可想而知黄土潭战役的惨酷与激烈。

当宁乡儿女还没从这两处战役中缓过来时,战火仍在继续蔓延。1944年7月27日,日军两千多人再次进犯县城。73军15师43团2营营长周羽率300多名士兵奋起反击,同时,城厢镇警察副队王干筠也带领10多名警察协同作战。守军扼守杜家山、印台山高地,以猛烈火力还击敌人,誓与阵地共存亡。至29日早上,印台山阵地失守,140多名官兵壮烈牺牲,王干筠等8名警察也在这次战斗中英勇殉国。

日军入侵宁乡路线图

(三)

三大战役中,无数鲜活的生命壮烈牺牲。然而,日军侵略的脚步并未停止,从1938年9月6日到1945年9月11日,这七年零六天的时间里,他们在宁乡土地上犯下了滔天罪行。这一桩桩惨案,需要我们铭记。

历经三大战役后,当时的莲花、狮顾、麟峰、高露、石潭、芳储、龙从、仙凤、粟溪9个乡及城厢镇遭沦陷。日军在沦陷区的所作所为人神共愤。

说起日军犯下的暴行,大屯营镇三仙坳村村民成瑞祥恨得咬牙切齿。他花了两年时间走访调查了日军在大屯营镇杀害的人员名册,并前后用了10年时间将采访的事实整理成书。一本《靳江记忆》里,饱含了老人对日军的愤恨及将日军侵略事实呈现出来的决心。得知我们的到来,成老还特意带我们走访了部分日军在大屯营镇集中杀人的地点。成瑞祥说:“日本人杀人不用枪打,用刺刀杀。他们把村民的眼睛蒙上,缚住两手,刺两三刀后,就扔到坑里。”

成瑞祥告诉我们,大屯营镇的李家店惨案、中间屋惨案,都造成了数十人集中被害。据不完全统计,日军侵占宁乡期间,残杀老百姓8451人,杀伤73231人,烧毁房屋811栋……日寇在宁乡的罪行罄竹难书!

日军的无恶不作,大大激发了广大宁乡儿女的抗日决心。1940年,湘中人民抗日工作委员会(简称湘抗会)成立。1944年6月至1945年8月,湘抗会先后在大屯营、道林、县城等地,与日伪军展开游击战多达150多次。这中间还涌现出了不少只身抗敌的英雄儿女。他们如一颗颗闪亮的红星,为日军沦陷区的人民送去了希望。成瑞祥说:“陈敦和是国民党军队里的一个少将,他带了一个排的兵力回高露乡组织自卫队。当地百姓很支持,不仅自愿参加自卫队,还踊跃捐粮。”

抱定着将敌人赶出家园,胜利终将属于正义一方的信念,宁乡人民终于迎来了希望的曙光,1945年9月4日上午,时任宁乡县长陈敦和与县警察局长沈诚在银花桥对日军代表荒本贞夫、中谷金三进行训话。11日,最后一批日军被驱逐出境。

从1945到2018,整整73年。当时间把日军侵略的痕迹慢慢从城市中抹去,一个又一个经历那场磨难的人也相继去世,这段历史似乎离我们已遥远。但是时间久了不代表没有发生,勿忘国耻,才能振兴中华,铭记历史,才能对得起为和平献身的所有烈士!

撰稿:喻梦霖

文史专家:孙意谋 谢仲舒 李乔生 文国旺 黄沃若 徐拂荣 姜福成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喻梦霖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