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解决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温饱问题
2018-12-20 09:57:46 字号:

何里祥曾睏了17年的抬窝。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文/图 记者 魏枫)

年逾八旬的谢国恩,1950年参加工作,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众所周知,他是大成桥镇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创始人,该馆从2013年开始筹备,于2015年正式向外公展。

“这是过去农民提水用的工具,现在我们一些年轻人,误以为发明者来自西方国家,其实是我们的祖先,用300多个部件制作而成的一种精密的木机械,它的每一个部件衔接,一寸一毫都没有差错。”谢国恩老人自豪地告诉记者,为了建这间农耕文化博物馆,他花了5年时间收集和复制了1100余件农耕“古董”,按照衣、食、住、行分类陈列,还原了一个小农之家的全貌,供人免费参观,并随时进行接待、讲解。

蓑衣、斗笠、织布机、油灯......谢国恩老人声情并茂地为记者讲述每个“古董”的用途和由来,一幅幅解放前农村的生活画卷鲜活地展现面前,以至于他在演讲会场一次次地重复说:“作为一名亲身经历改革开放的老人,感受最深的,是解决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温饱问题。历史上虽然有乾隆盛世,但粮食始终积压在富裕人家,一部分人始终饿肚子,唯独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才彻底解决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温饱问题。”这句话普通而平常,但却饱含深情。

“土地改革时期,我家是佃农,虽然作了120亩田,但是只要每年过了中秋节,父亲就不准吃晚饭,只准吃早、中饭,晚饭煮一锅子萝卜、红薯放到厨房灶上,饿了就吃一碗。那时我家每年说是收120担谷,其实只有95担谷的样子,因为都是冲里田,亩产量不高。交了57担谷给地主后,只剩下30、40担谷了,还要喂牛,请帮工,所剩不多,所以父亲规定,要到每年的清明时节,开始下地干活了,才开始一日吃三餐饭。”谢国恩老人回忆,改革开放后,他家分到了田地,粮食亩产量逐年增加,一家人怎么吃也吃不完,彻底告别了“一天只吃两餐饭”的历史。

谢国恩老人不但用自己亲身经历述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还引用一只抬窝的故事来加以印证。他指着农耕文化博物馆一楼展厅展示的一件竹篮状竹制品,说:“这是一只抬窝。”所谓抬窝,就是用来送瘫子的。瘫子,即瘫痪之人。旧社会的人们穷困潦倒,家人在无力供养瘫痪的兄弟姐妹的情况下,请篾匠编织一只能容一个人躺下的竹篮,在竹篮里铺上稻草或席子,让瘫痪的亲人躺在里面,盖上被子,带上碗筷,一家接一家地乞讨、递送,晚上就睡在那家的屋檐下。

“抬窝是村里何里祥送给我的,他是个盲人,在没瘫痪之前,就经常到山里去摸树叶回来做柴烧。我同情他,那时我开了个木工厂,就把木屑等下脚料用车子送到他家去,让他做柴烧。”谢国恩老人说,他从1990年起,专门走访五保户,期间发现五保户何里祥家漏雨,就请了个砌匠师傅帮他捡修屋面,发现他屋顶下、蚊帐顶上挂着一个抬窝,就问:“你还留它做什么?他说,我在抬窝里睏了17年,搭帮共产党来了,就分了两个人的田,每年收5担谷的租,不再到外面去讨米了,舍不得丢这个抬窝。我说,这有什么舍不得?他说,有了抬窝就记得共产党,搭帮共产党,我才脱离这个抬窝,留做纪念。”

何里祥很小就是盲人,7岁那年,父母去逝,邻居就帮他织个抬窝,让人抬着一家家地乞讨………到何里祥24岁时新中国成立,他已在抬窝里睏了整整17年。1950年到1954年间,是土地改革时期,“因为他是盲人,队里照顾他,多分1个人的田给他。那时人均1亩3分田,他分到2亩6分田,让人作,收5担谷的租,不再坐抬窝。”谢国恩老人介绍,改革开放后,作为五保老人的何里祥,“住进了敬老院,茶饭送到手,衣服脏了由护理员清洗,生病了有人照护,彻底地解决了养老问题,直到1998年去逝”。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魏枫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