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刘扶贫”的故事
2019-01-23 09:42:07 字号: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文/图 记者 喻恩来)

平常人工作一年大约是240个工作日,刘武则一年加班时间超400个小时,工作时间折算起来超280多个工作日。

上任三年,刘武帮助玉潭街道贫困户出脱贫点子、争取岗位、销售农特产品成为常态。该街道89户贫困户229人,除茆田社区的蔡长华兜底脱贫外,其余88户228人均已稳定实现脱贫。刘武,也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刘扶贫”。

“感谢党培养的好领导,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刘武联系的贫困户茆田社区杨爱连,每隔一段时间都想要拿锦旗献给这位用真心帮扶的干部。

刘武上门解说脱贫相关政策,杨爱连高兴地在脱贫验收表上签字。

扶贫计划似绣花

“整理这些档案的时候,刘主任因劳累过度差点晕倒,现在又去社区走访贫困户了!”玉潭街道扶贫办工作人员彭芳说。记者站在该街道“2028”办公室内,只见《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讲话》被贴在墙上醒目位置,屋内三张桌子依次排列着,刘武的桌子便是最里面那张。省、长沙市、宁乡市各级文件被他用文件夹装好,依次摆放在桌上,电脑上显示着的是密密麻麻的扶贫基础资料、计划、总结、督查等文档,该街道8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档案盒整整齐齐排列在档案柜里。

在该街道扶贫办工作微信群里,刘武永远是最活跃的一个,每每看到工作微信群、一些微信公众号里不断刷屏的最新政策、扶贫典型经验、各种扶贫新思路等,都被用心的他一一收藏、记录。“在摸清底子、吃透扶贫政策的基础上,他总是深入思考,针对各户制定专项帮扶计划。”彭芳说。

不仅思想意识好,工作业务强,刘武还是一个任劳任怨的人,善于总结,每月工作都有计划安排,每阶段都有工作总结安排。他总是利用周未去督查、走访贫困户,连续六年没休过年假。在他的带领下,玉潭街道扶贫办连续两年在扶贫绩效考核中获得市第一名。

扶贫路上似亲人

茆田社区是个经济较薄弱的社区。2016年,刘武成为该社区贫困户杨爱连的帮扶干部。作为街道扶贫办的带头人,他铆足了劲,为了吃透扶贫政策,大量学习各级扶贫文件和会议精神。为了掌握好贫困户的详细情况,做到针对性帮扶,他走访贫困户,了解实际情况,认真记录,认真研判。

“嘿嘿,这是刘主任送给我的轮椅呢,坐着出门可方便了。”杨爱连坐轮椅上,拍着扶手把告诉记者,她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四肢已严重畸形,有时候一痛起来,几天下不得床,脚一着地就钻心地疼痛。2017年12月,刘武悄悄地给她买来了轮椅和坐便椅。住院时,刘武也是自备慰问品前去看望。就这样,刘武成为包联贫困户家里的常客。包联贫困户都爱跟这个积极、勤快、热情的年轻人打交道,还会拽着他的手,留他在家里吃饭,就连家门前的大黄狗听到他的说话声也会迎上来。

“我想给你送面锦旗呢!话我都想好了,就叫‘感谢党培养的好领导,不是亲人胜似亲人’!”1月19日,在办公室忙碌的刘武接到杨爱连电话,像往常那样,他依旧婉拒了她的好意。

扶贫工作似“初恋”

对业务的熟悉,让刘武成为了省、长沙市、宁乡市各级扶贫单位的“香饽饽”。2018年12月12日至21日,他被省扶贫办抽调到株洲市攸县和茶陵县检查考核,每天早上6点多钟起床,7点30分准时出发。检查完回到酒店已是晚上,直到深夜还在协助组长整理汇总全组资料。

“累是肯定的,远的乡镇(街道)需要两小时车程。”刘武介绍,盘山公路有时会让他作呕,但为了工作,他能忍,什么苦都能吃。“工作虐我千万遍,我待工作如初恋。”他开玩笑地说。

刘武说,他不在乎别人说什么,他坚信,今天只要为群众做了一件事,就对得起自己。哪怕跑一个单位咨询办理一件小事情,他也认为值得。正是这份初心,让他处处都能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

就这样脚踏实地走在扶贫路上,刘武帮着包联贫困户解着一个又一个“疙瘩”。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喻恩来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