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铺巷子
2019-03-05 09:25:44 字号:

在茫茫山河间,每个人都能指出一个小点,那便是自己的出生地,也可以说是家乡或故乡。

家乡,永远是人们内心中最柔软的一个角落。我的家乡宁乡油麻田铺巷子,是一个典型的因水而成、因水而兴的江南小村落。从晚清至今一百多年时间里,这里经历了由水运时代的繁华喧嚣,到陆路运输兴起后的归于平静,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值得铺巷子里的后辈们代代相传。

发源于沩山的沩水一路向东,汇集了多条支流后流至大成桥境内已然成为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被薛家洲一分为二后,在洲尾又重新合流。合流处河道陡然加宽,河水流速放缓,便形成了一个相对宽阔、平静的水域。这样的地理环境给铺巷子古渡口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清朝中晚期,商业的逐渐兴起促使水路运输日益频繁,与所有因水而兴的江南古街、古镇一样,铺巷子也就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清晨,从玉潭镇赶早出发的乌篷船逆流而上,航行一天,到傍晚便能到达铺巷子,靠岸停泊,补给休憩。而自沩江上游出发的船只,顺流而下仅需半天便可到达铺巷子,添补吃食、购置酒水,一番休整后继续前行。这些条件都为铺巷子的兴盛提供了便利。再加上煤炭坝出产的煤有一部分经由铺巷子对岸的炭河村(合村后已改名)装船外运,进一步增加了铺巷子渡口的人流量。使得铺巷子成了沩江河运线路上重要的一站。

进入民国以后,随着商业的进一步发展,铺巷子渡口的发展达到了鼎盛。这一时期的铺巷子百业俱兴,来往船只终日不绝。渡口外的河面上,时常停泊着几十上百的来往船只。岸上的铺巷子古街里,清一色的石板铺路,路的中间是一条巷子里的住民们自发开掘的引水沟,连通沩江与巷子尽头的大片田地,为灌溉提供便利。沟上仍覆以石板,无碍来往交通。这样一条集引水灌溉与行走交通于一体的铺巷子古街,充分体现了古人高超的生活智慧。

街道两旁房屋一字排开,各色商铺鳞次栉比。因水而兴的渡口街,做的生意自然也与跑船行当分不开。服务于来往船只的,有铁匠铺、木匠铺、油漆铺等。而为来往跑船人开设的则有饭铺、客栈、百货铺等等。各式铺子门庭若市、生意兴隆,这也是铺巷子名字的最初由来。

铺巷子便利的水路交通与日渐兴盛的市集发展,渐渐吸引了一些来往船客或是生意人到此定居,这种现象在晚清至民国年间尤为明显。巷子里现有居民中,超过半数的家庭往上追溯三代,便是来自别处的外来移民。几十年时间里,铺巷子是如何做到“海纳百川”般的顺利接纳了来自各地的住户,又是怎么做到各种姓氏混杂而居的情况下依然凝心聚力患难与共?这显然已经成了一个谜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水而兴的铺巷子自然更懂得感恩与回馈这条赖以生存的母亲河。每年正月初一,第一个去河边码头上挑水的人,都会将数目不一的铜钱抛向河中,以此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些钱币也被直白的称作“买水钱”。铺巷子人心中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由此可见一斑。在沩水沿岸绝无仅有的这一风俗源起于何时已不可考,一直延续到解放以前才逐渐消失。在铺巷子码头旁边,人们建有一座义渡亭,常年对需要过河的人提供义渡,分文不取。多年以后,义渡亭的遗迹早已无处寻觅,而巷子里居民们义字当头的情怀却一直传颂至今。

新中国成立前后,随着陆路交通的不断发展,耗时更长的水路运输走向了没落。铺巷子的繁华也逐渐转向了冷清。再后来,上游拦河建坝,沿河挖石采沙,使得河水水位一降再降,已无法满足船只航行的要求。没有了来往船客,铺巷子里的铺子也就一一停业关张了。然而,铺巷子的衰落并没有就此止步。1969年,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席卷而过,巷子里的所有建筑毁于一旦,对铺巷子而言这无疑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不过,再大的灾难也没有吓倒巷子里这群拥有着跑船人顽强、团结性格的男女老少。尽管在灾难中所有建筑都被夷为平地,就连铺路的石板也荡然无存,但是,铺巷子的居民却凭借团结一致、互帮互助的良好邻里关系,无一伤亡,成功度过了这场天灾。而且,很快便走上了重建家园的道路,铺巷子也由此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重建后的铺巷子,因为没有了商业的需要,临街铺面也就不复存在,各家建房都因地制宜,因势而建,于是便形成了现在各自为阵的房屋布局。不过,尽管石板街也已消失,但是铺巷子主街仍然得以保留。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人们追寻先辈的脚步,又自发将街中心的引水渠依址复原,延续了古人的智慧。

巷子里居民的谋生方式也有了很大变化。改变了过去依靠船运业而生的单一模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一部分人选择传承传统,继续从事着打铁与木匠等手工业,一部分人选择回归农业本职,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耕耘。而更大一部分人则选择了走出家乡,成为散布天涯的一名游子。这些人里,不管是从政的、从商的亦或是独自打拼自主创业的,也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逢年过节大家回到铺巷子,巷子里便又是一派热闹景象。喝茶打牌,聊天聚餐,天气好了还会来一次爬山、野炊,老一辈铺巷子人的那种乐天情怀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沧海桑田,沉浮变迁。百年时间里,铺巷子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对比当年,如今发生变化的是街容巷貌,是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而根植于这群人骨子里的跑船人性格却得以一脉相承。他们依然爱岗敬业、任劳任怨、辛苦付出;依然洒扫庭除、干净整洁、生活习惯良好;依然互帮互助、团结一致、民风淳朴如初。

家乡,永远是照亮人们前行路的明灯。散布天涯的游子多年后重回故土,站到这历经了百年沉浮变迁的铺巷子,再见到多少次萦绕梦中的乡音乡情,热泪盈眶的同时,一定也会自豪地说上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肖湘强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