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走好群众路线
2019-03-06 09:15:02 字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党的十九大再一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些年,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问题,不断调适,实现自我革命,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路线实践逻辑是重要政治密码。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更好地用好这一政治密码,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切实解决好群众路线践行中一定范围、一定程度存在的形式化、口号化倾向,有效克服脱离群众的危险。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从理清群众路线的本质内涵、实践价值、构成要素等问题入手,进一步提高理论认知,把握实践方法,做到自觉、主动落实,认真、科学践行。

一、在提出背景中把握群众路线的政治本质

“群众路线”能被公众熟知并引发国际国内理论界的关注研究,缘于毛泽东主席和他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紧密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理念的提出,赋予了位于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广大群体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它对传统金字塔结构做出了毅然决然地拒绝。对此,阿根廷当代“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拉克劳盛赞毛泽东主席:“从诸种对抗性情境的多元性中,努力构建了作为一个历史性的行动者的‘人民’。”在拉克劳看来,“人民”或“群众”,是一个有着“多元断裂点”,而非纯粹的、具有“同质性自然”的整体。也就是说,“人民”一开始并不是趋同的,因为有着多种不同的利益诉求,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呈现出一种分散无序状态。因此,合格的治国者应该充分意识到:要顺利实现国家治理目标,就应正视“人民”利益需求多元化,内部矛盾问题复杂性这一现实,并善于采用正确的方式调和、化解,使之趋于“整体上的同一”,凝聚形成一个“共同的表面”。从这一意义而言,“人民”或“群众”,从来都是政治理念与政治实践的构建物。

二、从深刻内涵中把握群众路线的实践价值

“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的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要真正认识群众路线的内涵和价值,必须把握好两个重点:

一是区别好两个“群众的意见”。前一个“群众的意见”指的是“共同表面”形成之前单元个体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后一个,则是在形成“共同的表面”后集中了的意见。这一过程中,实现“前一个意见”到“后一个意见”顺利转换的力量和途径,就是“群众路线”;而这个过程,便是政治意义上的“人民”“群众”形成的过程。

二是把握好三个必要环节:收集意见、整理分析、政策调整。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尤其是第二个环节,正是前面所指能将“零散多元个体凝聚形成共同表面”的关键动作。当然,三个环节的完成,只代表群众路线一个阶段性的落实,它必须不断地、循环往复地被运用,才能一步一步地靠近群众的利益。

三、在要素构成中把握群众路线的践行要求

一条路线的贯彻执行,往往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谁来执行(主体)、向谁执行(客体)、怎么执行(路径方法),任一要素出现问题,都可能使路线执行发生偏离,甚至背道而驰。纵观当前群众路线践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皆与上述三个要素相关:或主体认识不到位、或客体对象不明、或方式不科学。因此,有必要对这三个要素进行系统梳理。

1、主体性体现在何处。从群众路线提出背景的分析可以得出:只有位于传统金字塔结构上层的官员能主动将位置颠倒过来,真正实现对金字塔结构的“激进拒绝”,“群众”才能脱离轻蔑性的古典含义,成为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群体。这一理念在群众路线中的具体要求即:作为执行主体的官员(政策制订者与执行者),能心甘情愿的以“仆人”“公仆”姿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成功实现这一姿态转变后,实现了对“人民”“群众”的成功构建,开创了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七大上就对此作出了精辟分析:“群众是从实践中来选择他们的领导工具、他们的领导者。被选的人,如果自以为了不得,不是自觉地作工具,而以为‘我是何等人物’那就错了。我们党要使人民胜利,就要当工具,自觉地当工具”。心甘情原把自己作为人民群众实现利益、完成事业的工具,这正是对传统统治阶层“高高在上”观念的彻底颠覆。

这一关键因素的分析,正好应对了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的的相似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只有领导干部具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主动性和“甘为工具”“甘当公仆”的情怀觉悟,才能真正扑下身子,认真听取、及时回应群众多元化的诉求,并设身处地将之整合成群众共同利益,“共同表面”才有可能顺利达成。

2、“群众”在哪里。谁是群众,群众在哪里?这好像不应该成其为问题。但正如哲学所言:“熟知并未真知”。作为群众路线的另一个重要构成——群众,其内涵指向在当前的大量研究中恰恰是极不清晰的。因为,“群众”本来就是一个多层面的极其宽泛的概念:从政治层面而言,群众是指受人民民主专政的敌对分子之外的我国大多数居民。由于经济基础、社会地位、利益诉求等的不同,群众内部又分化成多个阶层,阶层间不可避免存在矛盾甚至冲突。而一旦放入某些特定语境,其所指又不一样。如在“党群”关系中,群众指的是没有党员身份之人,而在“干群”关系中,则指向包括普通党员在内和领导相对的群体。这无疑让群众路线在执行中极易遭遇现实尴尬:对象选择困难!不知道群众到底在哪里,更不知道应该听哪部分群众的呼声,这也使得在某些局部,群众路线成了高高在上的旗帜、口号,根本落不到实处。

3、如何有效践行。群众路线的本质、内涵,决定了它必须成为一个制度化的实践,而不能仅仅以宣传口号或阶段性的政治运动形式推进。在当前“群众”民主意识日益提高,政治参与迫切性越来越强的背景下,这种制度化的实践更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制定政策、作出决策的领导干部们经常主动地深入群众当中,及时了解“群众”的生活状况与诉求想法,通过调查、整合与反馈的过程,以“反复逼迫”的方式发现并维护好群众的共同利益,在此基础上凝聚形成“共同的表面”。这种实践,可以有效地将“体制外的公众政治参与”(如愈来愈多的群体性事件)转换成良性的“体制内的政治参与”,它实际上为治国者建立了政治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效贯通渠道。当然,这里的关键结点便在于“必须落实为一个制度化的实践”。倘若该实践仅仅取决于领导者的个人作风,缺乏制度化的普遍落实,那它的上述价值便无从实现。

(作者系市委党校办公室主任)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 朱灵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