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花明楼村:小“螺丝钉”承担“扶贫+乡村振兴”大使命
2019-03-12 08:51:32 字号: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记者 范婷)

近日,在花明楼镇花明楼村宁花异形紧固件制造有限公司厂房内,51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张立新踌躇满志地走进车间,与其余20多名村民一起,为三一重工、五新集团等知名企业生产异形螺丝、螺杆和轴类零件。他们中有的是回乡创业的数控专业大学生,有的是有着丰富经验的熟练工人,但大部分都是普通村民。

在花明楼村党支部和当地小微企业的全力推动下,“扶贫车间”项目的实施逐渐走上轨道,走到了群众身边,越来越多像张立新这样没有一技之长的贫困户,在家门口找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也找到了一条可持续的脱贫致富路。

35家小微企业

用30年铸成特色产业

“我在村里办企业三十多年了,厂房、装备、产品紧紧跟随市场走,现在以智能化数控装备为主,生产非标准产品是我们的专业,也是我们的特色!”今年57岁的王寿兵是宁花异形紧固件制造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也是该村非标螺丝制造协会会长,在村办厂已经有33年历史的他对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与变革最有发言权。

“现在这个产业上升很快,市场很广,如果与村里合作打造非标机械制造基地,那么不但有利于企业集中管理节约成本,形成规模效应,还可以顺利推动扶贫车间的建设与壮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王寿兵告诉记者,经过数十年的技术变革,花明楼村的小微企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区域特色和规模效应,那就是专业、专门生产非标准产品。现在全村的非标机械制造小微企业已经达到35家,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超过300人,2017年合计贡献税收达1000万元。近年来,这一制造业走上快速发展道路,原来的生产力和生产场地已经远远无法承受不断增加的市场订单。

困则思变。企业主一颗想扩大生产的心,与村集体一颗想壮大集体经济的心,碰撞到了一起,“扶贫+乡村振兴”的创意让企业家和村集体走到了一起。正月复工,王寿兵便向贫困劳动力伸出了橄榄枝,“只要是具备劳动能力,愿意来的,我们都欢迎!”

村企共建“基地模式”

富民富村齐步走

“‘扶贫车间’的计划不错,让大家可以在家门口赚钱,一家老小都有人照顾,挺不错的。”张立新是第一个走进王寿兵家的“扶贫车间”的贫困劳动力,东湖塘籍的他为了照顾重病的岳母,16年前带着妻儿搬进了花明楼村,原本就视力不佳的他一直打零工养家,收入微薄。虽说这两年张立新一家享受了多项扶贫政策,不但通过危改住进了新房,大女儿也长大成人,生活压力一下轻了很多,但积贫已久的家还需要他继续奋斗。“工资挺高的,120元一天,还给我买‘五险’,感觉很有保障。”已经走上岗位的他虽然因为视力障碍,加之对机器不熟悉,但他很努力地在学习,希望自己能尽快掌握更多的技能,真正靠双手实现“赚钱顾家两不误”。

“随着我们‘基地’计划的推进,像张立新这样走进‘扶贫车间’的贫困户只会越来越多!”花明楼村党总支书记陶湘黔告诉记者,年初以来,支村“两委”组织全村的企业家代表们进行了多轮调研商谈,已经达成了“把基地建在村里,把‘扶贫车间’建在基地上”共识,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申请,决定利用已经退出生产的65亩工矿用地以股份制模式建造标准化厂房和办公用房,打造集中转移本村小微企业并承接长沙市产业转移企业的基地。“通过走访座谈,当前已经有12家企业有意向入驻基地,而且他们对‘扶贫车间’的项目也表示绝对支持,市场的需求很明确。”

“基地建好后,村集体可以通过厂房租赁、劳务输出等多方面实现增收,小微企业通过集约经营实现降成本增收益,贫困户、本地村民可通过就近就业、农产品就地销售来实现收入增加……可以预见这是一个多赢局面的开始。”根据设计,花明楼村土地可建设标准厂房3万平方米,可提供工作岗位450多个。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 范婷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