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知怎的,只要静下来就总是想起父亲,许是清明节快到了吧。每当这时,我就免不了默默地在心里与他对话。
“老爸,你看到没?外孙女长成大姑娘了,当初还只那么点大,你也是把她骑在肩上。”“我还给你添了一个外孙,要是你见到他长这么好,还这么可爱,不得把你美死啊!”“还有我工作也不错,领导对我很不错,收入也可以……”
1978年出生的我,对小时候最深的印象就是父亲把我驮在肩上,到处帮我弄空酒瓶交给学校,用于勤工俭学。本队走完了,还时常把我驮在肩上步行到桥对面的生产队去收集。那时候乡下每家每户的门都是敞开着的,只要远远看到父亲手上提的用于装上缴粮的大蛇皮袋,就知道他又来帮女儿勤工俭学了,家里有空酒瓶的就会赶紧拿出来放在门口。但那时家里都穷,大多数人还是打散酒吃,瓶子酒是很少的,拿那么大一只蛇皮袋出门,基本只能装半袋子回来。记得对面那个队上有户汤姓人家,在电力局上班,房子修得很漂亮,进门有个大花园,那房子就是放在如今来说都还不错。父亲与这家交好,每次我需要什么他都会带着我去他家,从来没有空手而回过。
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家里来客人,一般的亲戚朋友来了只是去店里买几块水豆腐,只有不常来的客人才会去称肉。母亲做的肉片汤最是好吃,切得特别薄一片,翻炒后放汤,不敢久炒,炒久了肥肉炸干了就没堆料了,接着放入辣椒粉,快起锅了加一点酱油。我一边烧火,一边起身踮脚看着,闻着那香味真是馋死了。终于可以坐在桌旁吃饭了,得让客人先动那碗肉汤我才能去吃,父亲老是不听母亲的话,提前下手舀一瓢,这时母亲会狠狠地朝父亲瞪一眼。父亲老实地吃一会,趁母亲不注意,父亲连忙再舀一瓢、二瓢、三瓢,果然没有逃脱母亲的眼晴,大碗里的肉汤一下子少了一半,这下免不了一场争吵。待客人走后,我就知道一场家庭风波是在所难免了,母亲开始“秋后算账”,为此,母亲给父亲取了一个小名叫“连三瓢”。
记得我上中专那三年,从大年二十九至大年三十,父亲基本白天是不在家的,或是外出躲债,又或是四处为我筹学费。即便晚上悄悄在家,在火炉旁静坐,无聊时掰下一根树棍,一边在地上画着什么,嘴里还一边念叨什么,手时不时从脑门前往脑门后一推,再一推,还好他头发多,要不会被他这样摸光了。我坐在父亲旁烤火,能感觉家中气氛的凝重,知道父亲有难处。印象中每每遇到什么难事,父亲总是不停地摸头、双手捂脸。此时,我的心会隐隐作痛,只想着快点读书出来,赶快挣钱,为这个家减轻些负担。
父亲离开九年,往事历历在目。您若还在,看到现在发展这么好,变化这么大,一定会为我们的幸福而感到幸福吧。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陈炎平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9/04/12/5630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