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网—今日宁乡讯(文/图 记者 李向)
4月25日,长沙市第二十一次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长沙市举行,湖南华力通线缆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副部长左文军以26年的执着奋斗、忘我的拼搏精神、卓越的劳动创造荣获殊荣。
来自湘潭县的左文军,现年51岁,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对待上级有令必行,对待员工关怀倍至。他以公司为家,用26年岁月书写了劳动的荣光、铸就了辉煌业绩。
左文军(前)正在车间挤塑生产线调试相关设备。
创新工艺技术获多项国家专利,每年为公司节约成本150多万元,提高生产效率20%以上
1988年,左文军进入湘潭县供销社上班,1993年下岗。同年,湘潭电业局潭州电线电缆厂(华力通线缆前身)成立,左文军应聘成为该厂职工。
“进厂后,公司从湘潭市一家国有企业请来专家培训了3天,就学了点基本知识,上岗之后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左文军用“一张白纸”这四个字来形容当时的自己。他沉下心来,利用一切机会勤奋钻研,加强专业学习,在拉丝、绞线、挤塑、成缆等岗位上日复一日进行摸索实践,逐步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成为一名集生产、工艺、技术管理和实践操作于一身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2012年,潭州电线电缆厂重组成立湖南华力通线缆股份有限公司,并搬迁至宁乡高新区,左文军跟着来到了宁乡。
2015年6月,该公司接到一笔800多万元的订单,以当时的生产条件,要延期一个月才能交货。时间就是效益,也是沉甸甸的“军令状”,左文军和质检部部长黄荣波等公司骨干一起,充分利用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大胆创新,在温度超过40摄氏度的车间里,没日没夜进行工艺改造,终于在两个月时间里成功将原来的5道工序精简成4道,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按时交货。而且,通过工艺改造还为这份订单节约了生产成本60多万元。2016年9月,这项由左文军主导的名为“一种小截面多芯非铠装电缆”的新工艺获得国家专利。
还是2015年,左文军注意到,每天工人7时30分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给设备升温,要等到上午10时许温度升高后才能开始生产,而升温的这两个多小时什么都干不了。有什么办法能够让设备一直保持温度?还有,每次在生产不同规格产品时,都要停机更换模具,功率200多千瓦的设备停机再开机,每次要耗费生产成本近1万元。有什么办法可以保证不停机实现连续化生产呢?
想到这,左文军又开始琢磨,带领生产部技术人员不断试验,终于研究出一套自动加温控制装置和一种用于交联电缆的三层共挤装置,实现员工上岗即可开机生产和连续化生产,推动公司产能不断实现新突破,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通过左文军他们在工艺、技术方面的创新,每年为公司节约成本150多万元,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该公司副总经理刘金生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左文军为企业的持续健康、绿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6年以厂为家,每名新员工都是徒弟,为公司快速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左部长真的是以厂为家,每年的出勤天数超过350天,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但他从不叫苦叫累。”黄荣波告诉记者,左文军每年除了过年回家一趟外,其余时间全部驻守在公司。来到宁乡之后,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年产值从2012年的7000多万元增长至2018年的8亿多元,压在左文军肩上的担子也一天比一天重。
随着公司产值的飞速增长,生产部一线员工从70人增加到100多人。把每一名新员工“带出来”、让他们“留下来”是左文军的目标。他手把手教新员工操作设备,在理论、技术方面倾囊相授,帮助他们快速成长。
“工作上他是严师,生活中他是慈父。上班他是领导,下班他是朋友。我们年纪小,有时候做事毛躁,还发脾气,但他从不骂我们,每次都是先开导我们,再指出我们的失误。”该公司员工谢超林告诉记者,2016年,在宁乡职业中专学习机械加工制造专业的他实习期满后留在了公司。左文军带着他从“65+120挤塑机”基本操作开始学起,一遍遍讲解原理,一次次现场演试,操作不规范的地方及时指正,让他在4个月后对整个挤塑工艺的原理、技术、操作到设备维护、故障处理等工作娴熟无比,成为公司一线工人中的骨干力量。
在左文军的带领下,生产部形成了良好的传、帮、带的工作作风和相互学习的风气,成为一个“学习型”“出精品”“出效益”‘“出人才”的团队,整体操作技能高于同行业水平。2017年,左文军所带领的生产部挤塑班获得宁乡“工人先锋号”荣誉。
“26年间,左文军从一名普通职工成长为公司的技术、管理骨干,多年的一线磨练使他练就了他精湛的技术和卓越的能力。而他对员工有着‘家长式’的关怀,不遗余力解决员工遇到的困难,给员工创造了温馨的工作环境,实现了部门基本无人员流失,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刘金生说。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李向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9/04/28/5629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