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实干圆梦 新思维绘就新蓝图
2019-05-09 16:32:06 字号:

记者蹲点见闻:花明楼镇炭子冲村黄德君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文/图 记者 段华良)

塘水倒影群山,土丘连绵起伏,花朵点缀阡陌,一片秀美乡村风光。5月7日,记者走进花明楼镇炭子冲村六角组,远远看见55岁的黄德君在自家宽阔的加工房里正一边欢快地哼着小调,一边熟练地挥舞着铲子在搅拌着育秧机质(俗称营养土)。

“别看这么一堆土,它可供1600亩所需的营养呢!”黄德君笑呵呵地告诉记者,他承包了450余亩水田,还成立了拥有约2000亩水田的新鑫种粮专业合作社。

沧桑在脸上,实干在手中,喜悦挂在眉稍,幸福溢在心里。

“前期已经完成了10吨有机肥的采购,大型联合收割机、大型耕作耕田机、全自动育秧机、小型手扶拖拉机、烘干机、大型碾米机等15台(套)机器设备的维护,眼下正好加紧培殖育秧土。”黄德君相告,培育早稻秧苗需要约40吨育秧营养土,目前已完成约30吨,按照这个速度,近日就可以正式育秧了。他同时表示,去年借助专家的技术支持,他的那450亩稻田病虫害少了,产量高了,2018年每亩比2017年每亩多赚了130余元钱,接下来,他还将借助农业等专家的技术保障,撸起袖子拼命干,为建设美丽农业贡献力量。

实干圆梦

新举措带来新机遇

坚定信心,激活内生动力,在困境中迎接挑战,在变局中抓住机遇。黄德君出生农村,贫苦的角色设定,让他没有过多的选择机会。10多岁时,就开始跟随父亲下地耕种。

黄德君(左一)正在对全自动育秧机进行保养维护。

当时的农业,还采用最原始的牛耕或者人工挖地,效率很低。“一耕六粑”,一头牛每天顶多能耕作2亩地,一天下来牛累、人也累。如果单凭人工挖地,效率更低,一人每天半亩都挖不完。黄德君告诉记者,1987年,他自养一头水牛,承包邻家水田约70亩,从正月初八开始耕田,早出晚归,累了就躺在田埂上歇会儿,忙了近60天才干完。而且是一家人都忙于干农活,即便如此,生活依旧过得十分拮据。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不甘心臣服命运的安排,又无法改变现状,年轻的黄德君总觉得有一口气郁结在胸,他在等待一个时机,破茧成蝶。这样的机遇很快来了。1996年,黄德君购买了组上第一台单轮耕田机。当“大家伙”在错落阡陌中飞驰时,村民啧啧称赞,投以羡慕的目光。

起初,黄德君的想法并未得到家人的支持。“一台全新的单轮耕机要4000元,哪来这么多钱?”但黄德君认准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凭借闯劲,他楞是说服了家人。“东拼西凑购回了这一台单轮耕田机。”

“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用耕田机代替人工和牛耕地,黄德君深刻感受到机械化带来的高效率。2005年,当周边农民还普遍采用手工方式收割稻谷时,他又贷款买了收割机,初步实现了种粮机械化。

近年来,楚沩大地刮起改革新风,鼓励农民大户种植。在这个“机器代人”的重要时期,黄德君再次抓准机遇,联合一批农机服务户、粮食种植大户,购置了大型联合收割机、大型耕作耕田机、全自动育秧机、三台小型手扶拖拉机、烘干机、大型碾米机等现代化设备,并成立了宁乡花明楼镇新鑫种粮专业合作社及欣鑫农机服务合作社,走上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化农业道路。农忙时要请工人32人,年毛收入过百万元,黄德君也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耕田费从16元/亩至32元/亩,跨越涨至60元/亩,到现在120元/亩,我见证了时代的发展,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黄德君看着远方青山绿水,一脸感激。

展望未来

新思维绘就新蓝图

新时代市场,蕴藏了更大发展的宏大格局。“我要注册品牌,把少奇故里的粮食推向全省。”展望未来,黄德君信心满满地豪迈言道,要以“启动一个产业,做强一个品牌,致富一方百姓”的宗旨,坚持以质量为本,以“商道即人道,产品即人品”的发展思路,坚持大气谋事,精心做事的精神,用优秀的产品,一流的服务,打造健康、绿色、天然、放心、美味的精制优质大米,为自己、合作社和社会创造价值,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社会增效作出贡献,真正发挥乡村致富带头人的作用。

“到了收割季节,满垄金灿灿的,十分好看,到时欢迎你们来参观,品尝我最优质的小米。”临别时,黄德君满脸真诚,几次向记者发出邀请。半山坡上,鸟语花香。村民刘庄宪笑得合不拢嘴:“炭子冲人生活现在比蜜还要甜咧!”

每个愿望都蕴含着美好的梦想,每个梦想都激发着黄德君用力奔跑。“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是党中央向全党全社会全国各族人民提出的新要求、新理念。贯彻和落实指示要求是需要每个人付出努力的,黄德君就是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乡村振兴这一深刻内涵。用他一腔饱满激昂的热情,谱写着属于他自己的华丽篇章!

记者手记

幸福之要重在实干

在花明楼镇炭子冲村采访,记者听到最多的是老百姓满意的赞叹:“这么幸福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幸福的日子从哪里来?黄德君沉思片刻,坚定地说:“幸福之要,重在实干。”他告诉记者,近3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村民不等不靠,开拓奋进,拼搏奋斗,炭子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旧貌换新颜。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三农”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问题。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自觉增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像黄德君一样脚踏实地、勇于创造,实干冲锋、勤劳致富,以锲而不舍的决心、愚公移山的毅力、百折不挠的斗志,矢志不渝、坚持不懈、接续奋斗,一定能将乡村振兴的蓝图化为壮美的现实。

来源:

编辑:陶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