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主流媒体采访团成员在我市观光采访。本报记者 喻恩来 摄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记者 喻恩来)为进一步加强湖南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合作交流,5月22日,来自阿联酋、乌克兰、俄罗斯、马来西亚、伊朗、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18个国家的主流媒体派资深编辑、记者组成采访团来到我市,近距离观光采访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宁乡篇章”,实地了解宁乡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巴铁”点赞“宁乡做法”
巴铁,网络词汇,常用来指代巴基斯坦,意思是巴基斯坦跟中国是“铁哥们儿”“铁杆朋友”。
巴基斯坦《观察报》时政记者穆罕默德·祖拜尔·艾哈迈德(以下简称:祖拜尔)表示,这是他第一次参观中国的乡村,发现这里乡村生活很现代化,基础设施都很完善,生活也很舒适。
小桥流水,禾浪滚滚……祖拜尔走在双江口镇稻花香里农耕文化园,一幢幢带有中国农耕文化的特色建筑和现代农业经营模式获得他的连连称赞。双江口镇成功申报国家农业产业示范强镇和湖南省三产融合试点乡镇以及长沙市乡村振兴示范镇,引进优卓牧业等龙头企业,打造稻花香里农耕文化园等农旅项目,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当地农民人均每年增收1200-4000 元,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长沙典范之一。
“我很高兴来到宁乡参观优卓农场,我觉得这里的生产设备非常现代化。相比较,我们的农业稍显落后。”祖拜尔对记者说,巴基斯坦是农业大国,农业占70%。“在看了优卓后,我承认,我们国家有必要借鉴宁乡做法。”
“老实说,我觉得在湖南分不太清楚城市和农村。湖南的乡村很有组织,农民的生活品质也很高。卫生、教育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和城市没有什么区别。在巴基斯坦,城市和农村两者之间仍然存在巨大差异。关于提升农村地区的生活质量,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宁乡之旅,祖拜尔深受启发。
“老乡”宁乡遇“老乡”
在遥远的国度,遇到一位“老乡”是什么样的感受?蒙古通讯社总编辑路桑多吉·巴特巴亚和俄罗斯塔斯社编辑左基娜·克里斯蒂娜深有体会。一场精彩绝伦的《炭河千古情》演出后,蒙古姑娘Luna和俄罗斯姑娘Dina主动来找“老乡”。
“什么时候来的湖南宁乡?”“这里的工作怎么样?”“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工作生活?”……“老乡见老乡”,开始话“家常”、忙采访,这次在异国他乡的相遇,让两位外籍记者的本次宁乡采访之行,更加印象深刻。
“Dina来宁乡三年了,她很喜欢宁乡,也热爱这个舞台。空气好、环境好、薪资待遇不错,生活过得很舒适,而且,她还在这里收获了爱情。”左基娜·克里斯蒂娜从“老乡”Dina的口中,了解了宁乡更美好的一面。
“宁乡的乡村不仅很漂亮,产业发展中也有很实在的经验,俄罗斯也有很多牧业和奶制品产业,我要把经验带回国写进报道中。”左基娜·克里斯蒂娜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以前,都是从别人的报道中了解中国、了解湖南,有句话叫‘眼见为实’,这次近距离来到湖南的乡村,我采访到了不少内容。”《星报》是马来西亚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其顾问何华芳认为,中国发展很快,乡村振兴战略很有执行力和影响力,不单单是简单做慈善、捐钱这种行为,而是从产业扶持、政策倾斜、改变观念等方面下功夫。“回去之后我会就此行写一篇报道,通过报道,希望能给马来西亚带来一些启示。”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喻恩来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9/05/24/5629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