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网—今日宁乡讯(记者 李先强 范婷)
1月5日,我市成立长沙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9个乡镇(街道)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78个村(社区)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同时,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设置理论宣讲、文体艺术、科学普及、教育教学、社会慈善、普法宣传、农业技术、医疗卫生、文明劝导、网络文明等10支专业化分队,乡镇(街道)所成立大队,村(社区)站成立支队……一支支志愿服务队将志愿服务扎根基层,在楚沩大地上掀起文明实践之风。
为响应省文明办、省工商联、省扶贫办、省妇联关于“户帮户亲帮亲·互助脱贫奔小康”的倡议,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迅速行动,发动社会各界人士扶贫济困,让贫困群众感受到来自社会各方的温暖。在沩山乡沩峰村,聂花和丈夫创立农业公司,帮助山区贫困群众出售土特产,2018年销售额超过1800万元;在黄材镇石山村,姜果明通过经营玩具厂,不仅自己成功脱贫,还招聘不少贫困劳动力,被乡亲们称为“扶贫达人”;在老粮仓镇,金洪村卫生室医生周白龙仁心仁术,为孤残老人和贫困群众免费体检、免费发药……一个个文明实践之星,从全市各地涌现,或慷慨捐赠,或扶智扶志,或守望相助,或慈善捐款……
6月10日,我市隆重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户帮户亲帮亲·互助脱贫奔小康”主题日活动。图为活动现场。本报记者 李先强 范婷 摄
文明实践之星周白龙——
为300多名慢性病患者送医送药
周白龙(左)坚持给贫困老人送医送药。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物名片
周白龙,毕业于湖南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2013年入围“全国最美乡村医生”候选人,2017年荣获长沙市第五届慈善奖,系中国药理学会会员、宁乡善美公益爱心会会长。他长期在老粮仓镇金洪村卫生室担任医生,扎根于西部山区,用行动践行着敬业奉献的传统美德。他的扶贫在慷慨捐赠上使力。
个人事迹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实现全村‘小病不出村,小病不花钱’。”周白龙告诉记者,自负责金洪村卫生室工作十几年来,他不断提升医术,把优质服务送给当地群众,为2000多人建好健康档案,为300多名慢性病患者采取跟踪治疗措施,定期免费体检、发药。
“真搭帮周医生,经常免费给我们送药。即使下那么大的雪也上门,我们都很感激他。”金洪村毛公坝组孤残老人青太和告诉记者,2018年12月30日,周白龙从上午7点忙到傍晚6点多,徒步冒雪为青太和等11名特困病残老人送药上门,受到了当地村民的广泛称赞。
“健康脱贫需标本兼治,必须尽快啃下因病致贫、返贫这块‘硬骨头’,脱贫必先脱病。”周白龙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多年来,他和支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通过摸底走访分析制定《金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致贫原因分析图》,统计出该村贫困户致贫人数共191人,其中因病致残者31人、慢性病患者94人、其他病患者49人,村上因病致贫的现象较多。2011年以来,他免费为当地特困户、孤残老人、慢性病患者送药1万多人次,药品价值30多万元。他与全村84户贫困户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书,覆盖率达100%。近5年来,他每年在村里举办3次健康讲座、走访慰问特困病人30多名,送去大米、食用油等钱物3万元。
据悉,周白龙还在该村卫生室实行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网上购药等信息化业务管理,精心推进各项公共卫生服务,用心保障村民的基本医疗需求,使全村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的目标。该村卫生室和周白龙个人的工作多次获得我市相关部门的表彰。
“我小时候常随父亲出诊,父亲为孤残老人看病不收诊费、药费,病人康复时的微笑让人难忘,所以我立志学医,毕业后回家乡治病救人、义诊送药。我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和企业加入到健康扶贫的志愿者行列。”周白龙说。
文明实践之星姜果明——
逆境中奋起的“扶贫达人”
仅数月,从没接触过缝纫的姜果明(站立者)成了能指挥的“老师傅”。资料图片
人物名片
姜果明,黄材镇石山村人。他原是名泥工师傅,后来由于严重摔伤不能从事重体力活。重伤后的姜果明,尽管消沉过,也没有放弃。他抓住沿海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在家乡开办玩具代加工厂。不仅自己成功脱贫,还招聘了6户贫困户劳动力,成为“户帮户亲帮亲”的典型,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扶贫达人”。他的扶贫在扶智扶志上使力。
个人事迹
2015年,姜果明工作时不小心从4楼摔下,导致脊椎受损、左腿萎缩,被鉴定为四级肢残,花尽积蓄并背负几十万元债务,不能再做重体力活了。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个和谐的家庭遭受重创。“活着已是不易,哪能一直消沉。”重伤后的姜果明虽然也消沉过,但是他没有放弃,因为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
“一条腿在不断萎缩,我也不知道能做什么,但我必须干点事,所以天天在网上找‘生路’。”姜果明还真的找到了,当前沿海的不少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都在寻求转变,把企业办到工人家门口。抓住这一信息,他决定办一家玩具代加工厂。
据姜果明介绍,办玩具代加工厂的想法实施起来并不顺利,毕竟他之前从未接触过这一行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在家人和亲朋的支持下,2018年7月份,他的玩具代加工厂顺利开业。经过前两个月的摸索,如今工厂已经开始盈利。缝纫机也由刚开始的12台增加到16台,工人正在赶制第11批货物。
姜果明的玩具代加工厂里,除了在沿海工厂工作过的熟手以外,还有多名来自同村的贫困人员。姜月良今年64岁,妻子已去世多年,两个女儿也早已出嫁,家里就剩下他一个人。年龄大的他不愿意再出远门打工,征求他的意见后,姜果明安排他在厂里做饭。几个月下来,他对这份工作十分满意,离家很近,做事很方便,每天做一餐中饭,空余时间可以剪剪线头,每个月能挣到七八百块钱,家里的事情也能照顾到。
同为贫困人员,姜润连似乎更困难一点,家中丈夫重病多年,连吃饭穿衣的事也要她帮手。好不容易拉扯着独子长大成了一名水电安装工,偏又在工作中摔伤成了残疾。52岁的她,背驼了、眼花了,手脚也很不利索。姜果明安排她剪缝制物上多余的线头,一个月下来也能挣几百块钱。对这一份家门口的工作,姜润连十分珍惜,也十分感恩:“姜果明真的是个好人,看我难得走,还帮我把货送到家里来,做好了又来接。”
“大家都很难,互相帮一把,肯定会好一点。明年我计划再把规模扩大点,把业务扩大,尽量再招几个贫困人员过来工作。”从一名因残疾致贫人到玩具代加工厂老板,姜果明不但走上了脱贫路,还带领周边群众就业,受到大家的称赞!
文明实践之星聂花——
玩转“直播”助力扶贫
聂花(左)在茶园指导贫困村民采摘茶叶。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物名片
聂花,沩山乡沩峰村人,她和丈夫刘广一起创立了长沙刘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注册“沩山印象”品牌,2018年销售额超1800万元。她玩转QQ、淘宝、抖音等平台,昵称“花姑娘”,帮助山区贫困群众出售农副产品。她还在沩峰村成立灵印坊茶叶加工厂,针对贫困茶农设立扶贫车间。她的扶贫在守望相助上使力。
个人事迹
“尽快备货,第一时间给粉丝发货。”刘广挂了妻子聂花打来的电话,便立刻行动,准备几十只土鸡。
本是一个农村女子,聂花哪儿来的粉丝?原来,近年来,聂花活跃在QQ、淘宝、抖音等平台,昵称“花姑娘”,也有了为数不少的粉丝群体。如今,在聂花的带领下,76种沩山土特产火了,“沩山印象”品牌亮了,仅2018年农副产品线上销售额就超过1800万元。
“你帮了我大忙,我请你尝蜜,请你一定要收下!”前不久,沩山乡同庆村贫困村民严雪光特意割了两大瓶蜂蜜,专门来到聂花家里表示感谢。原来,严雪光近年来靠养蜂脱贫,养蜂规模今年已达到28箱。就在他为蜂蜜销路发愁时,聂花上门了,还把网络直播间搬到了他家,很快让“老严家的蜂蜜”成为了抢手货。
“她卖土货,真的有一手。”贫困村民姜跃兵聊起聂花,佩服不已。他家住在大山里,汽车开不进去,但在聂花夫妻俩的帮助下,他家建起了鸡舍,还获得了免费的饲料和养鸡技术。走上养殖脱贫道路的姜跃兵,一门心思搞养殖。因为他的鸡蛋和成鸡,在聂花的运筹帷幄下,一点都不愁销路。
也曾为销路发愁的聂花,早在2013年就把目光瞄上了互联网,通过QQ群向网友推送土鸡供货信息尝到了甜头的她,随后就把沩山茶、香腊肉、外婆菜、乡里干货、坛香辣菜等搬上了淘宝“货架”,山里土货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目前,长沙刘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销售的农副产品有76种来自沩山,既有水鸭、土鸡、鸡蛋、牛肉等鲜货,也有茶叶、干菜、腊肉、腊鱼等干货,为大山里的农户打开了“绿色通道”,2018年的线上、线下销售额分别达到1253万元和571万元。
不久前,在市文体中心附近,“初心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张了,而公司老板正是聂花。据了解,在经过几年的研发酝酿之后,尤其是高薪请来福建一位制茶大师指点,聂花的茶叶加工厂进一步创新工艺,成功推出“灵印坊”品牌的红茶、白茶、乌龙茶产品,受到越来越多茶友的青睐。沩山毛尖扬名已久,为何要再创品牌?聂花坦言,以前沩山茶只在春季采摘,每年仅谷雨节气前产一季绿茶,而发展红茶、乌龙茶等发酵品种后,可以使用更成熟的鲜叶,将茶叶采摘期延长到秋分节气之前,能为贫困茶农每户增收约3000元。谈到在宁乡城区开店的初心,聂花透露,她通过培训制茶师、茶艺师,艺术性地展示、传播历史悠久的沩山茶文化,打造在国内叫得响的沩山茶金字招牌,也能让脱贫的茶农不返贫,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稳步前行。
文明实践之星邓宁——
义务清扫和每月捐款成“习惯”
邓宁正在清扫小区落叶。资料图片
人物名片
邓宁,今年83岁,79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退休后开始义务打扫,每天都在城区大街小巷穿梭。同时,他从2008年2月开始,每个月都向慈善组织捐款,一旦听闻国内发生重大灾害,还会追加捐款。他的扶贫在慈善捐款上使力。
个人事迹
“我只说一句话,翻身不忘共产党,喝水不忘挖井人!”
6月10日,在我市隆重举办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户帮户亲帮亲·互助脱贫奔小康”主题日活动上,邓宁走上台来,声音铿锵有力。
这一句话,是他对党的感恩,也是他“月行一善”的动力。
在台上不善言辞的邓宁,靠行动彰显他的人格魅力,尤其是他多年养成的两个“习惯”令人敬佩。
进入夏季,平常人走在路上都嫌热,但邓宁每天早早出门扫街,骑着电动三轮车,带着自制的工具,一扫就是一上午。熟悉邓宁的人都知道,他常穿着一件破了不少小洞的短袖衣、一条军绿色短裤,穿着一双黑色的布鞋。虽然步履有些迟缓,但是他悠然自得地听着红歌,推着垃圾车走大街、串小区,看到垃圾拿起工具就打扫。
“这些工具都是我自制的,一方面经济实惠,另一方面好用耐用。”邓宁有些自豪地介绍,这把铁夹子十分灵巧,前端比市场上卖的夹子更宽,还被设计成了锯齿形,可以很轻松地夹起烟蒂、纸片等各种垃圾;自制的铁耙子功能大,三下两下就将草地上的落叶清理出来,还不会造成扬尘。
“我年纪大了,干不了什么活,打扫垃圾也是为人民服务吧。”邓宁退休之后就开始义务打扫大街小区,这已经成为他的一个“习惯”,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市民总能在宁乡大道、东沩路、花明路等路段看到这位老人清扫卫生的身影。“环卫局曾经表示要给我发工资,但我怎么能要钱呢?我是来义务劳动的!”邓宁诚恳地说。
除了义务打扫,邓宁还有一个“习惯”,伴随他12年了,那就是每个月都要向慈善组织捐款。在活动当天,市慈善会负责人带来了邓宁的捐款收据,厚厚一摞,并深情地讲述了这些收据背后的故事。最早的一张是2008年2月份,捐款100元,当时邓宁的退休工资是1400多元一月;2013年,他的退休工资涨到了1800多元,他马上将捐款标准由100元提高到200元一月。一旦听闻国内发生重大灾害,他还会追加捐款,多年来从未间断过。“5月份捐了400元,除了定期捐款200元,还有200元是捐给广东受暴雨影响的群众。”
在79岁高龄时入党,是邓宁逢人便讲的骄傲事:“我在74岁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过了组织的5年考察,终于成为了一位光荣的共产党员,这是我毕生的心愿!”饮水思源,邓宁用行动表达对党和祖国的感恩与热爱。他表示,义务打扫和捐款这两个“习惯”,他将继续坚持。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李先强 范婷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9/06/11/5628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