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网—今日宁乡讯(文/图 记者 孙新明)
近日,随着黄材镇塅溪村曙光山塘的成功蓄水,标志着于1993年动工建设,历经两任水管站长、几代村民共同努力的重要水利工程竣工,将逐步发挥防洪、灌溉、供水等功能。
前任水管站长因公殉职,生前最大的心愿成了他最后的遗憾
曙光山塘占地20多亩,库容总量9万多立方米,集雨面积1413亩,是由市委、市政府提供材料和机械台班费,村民捐献土地和义务投工建设的重要水利项目。
在上世纪90年代初,塅溪村九组的农田种植主要靠天气,在农忙季节,如果一个月不下雨,当地村民的庄稼就颗粒无收。
为了解决村民的灌溉及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当时的黄材镇水管站站长邓儒才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在1993年正式启动了曙光山塘的建设。
“曙光山塘动工建设后,大家积极性非常高,每天都有200多名村民自己带饭带菜在工地义务做事。那时候施工条件比较差,大家都是依靠铲子、锄头等普通工具,遇到坚硬的地方,就用一点点炸药。邓站长非常重视,每天都守在工地指导,经常不回家,吃住都在村上。”近日,在塅溪村曙光水库原来的建设地点,参与第一次建设、已76岁的村民田元安向记者介绍到。
据了解,当年曙光山塘的建设,当地村民主要依靠人工,已完成了项目范围内的土方清理,把沙子、石头拖进来,山塘的坝基也清下去了7米多,坝基两旁向上清空的高度有25米,山塘设计蓄水位有30多米深。
“邓站长因为黄材镇一个小型水库胜溪水库涵洞漏水,到涵洞里查险时殉职了。后来,因为交通不便,机械和施工材料难以进入,再加上整个项目的投入比较大,曙光山塘的建设就搁置下来了。”1989年就到黄材镇水管站工作、现任黄材镇水管站站长的李志文向记者介绍,当年曙光山塘的建设,从勘察设计到动工建设,他都全程参与了。
李志文说:“邓站长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人。他下定决心要做的事,就要竭尽全力做好做成。他说,建好曙光山塘是他一生最大的心愿。谁料天有不测风云,曙光山塘建设到关键的时候,邓儒才却因公殉职,生前最大的心愿成了这个水利人最后的遗憾,同时也是当地村民共同的遗憾。”
新建的曙光山塘碧波荡漾。
图为曙光山塘项目建设现场。
20余年后,两任水管站长和几代村民终圆梦
曙光山塘的重新建设,源于现任水管管站长李志文为实现前任水管站站长的愿望,也源于当地几代村民的渴望,同时更得益于黄材镇党委政府回应村民对美好生活向往需求的高度重视,以及市委、市政府的惠民政策。
去年,为积极践行新时代水利工作方针,动员各方力量大立推进水利建设,加快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保障全市防洪、供水、生态及粮食安全,针对面上水利建设,市委、市政府按照“市给支持、乡(镇)定项目、村组实施”的方针,出台了“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惠民政策。
市委、市政府惠民政策出台后,黄材镇党委政府抢抓机遇,按照“不征地、不赔偿、不处理是非”的“三不”原则,根据塅溪村九组山上的村民已迁下来和当年曙光山塘设计库容量满足不了现在需求的实际情况,重新规划选址,在原来的基础上下移约600米,增加集雨面积,并迅速在今年年初正式启动曙光山塘建设。
“我从2004年当村干部以来, 每年因为塅溪村九组缺水,农田灌溉成问题,村民的饮用水也成问题,尤其是到农田灌溉的时候,村民为了争水每年都有纠纷,甚至还出现过打架的情况。”塅溪村党总支书记刘放均向记者介绍,曙光山塘重新启动建设后,所有村民都大力支持配合,涉及山塘建设用地的村民,个个都不讲多话,无偿捐献出自己的田、土和山,并纷纷到项目建设工地义务投工投劳。大家都是一条心,要努力把曙光山塘建设好。
“当年第一次建设曙光山塘的时候,我爸爸和塅溪村九组组上的村民都在这里做事,有的村民义务投了100多个工日,我爸爸也投了60多个工日,但因为种种原因还是没有把山塘建设好。”当地村民喻明亮告诉记者,“今年一听说重新启动曙光山塘建设,我就把自己150多平方米的老宅无偿捐献出来,同时还无偿捐献了自己的田和土,一共无偿捐献了5亩多田地。这样既能圆了我和我爸爸的梦想,也能圆了大家的梦想。”
“曙光山塘建成后,既解决了塅溪村九组的灌溉问题,也解决了1000多名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同时还可以补给塅溪村另外几个组的灌溉,全村都受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黄材镇党委书记罗健表示。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孙新明
编辑:陶湘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9/06/26/5628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