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网—今日宁乡讯(记者 刘淑兰 小范婷)
资福镇位于宁灰旅游线中点,以秀丽风光坐拥沩、乌两江三岸,距宁乡城区和灰汤集镇各17公里。因宋朝年间,月形山上建有资福寺,取“资宇福轩”之意而得名。
近几年来,资福镇以发展乡村旅游,以生态休闲观光为切入点,构建了以“吃在资福健康,常来资福长寿”的现代乡村旅游发展理念,现代休闲旅游山水小镇、食材名镇雏形已然显现,成为宁灰旅游线上一颗璀璨明珠。
如诗似画的沩江风光。
人人争当志愿者
爱水护水成新风
一件反光背心、一支铁耙、一个蛇皮袋……9月12日中午,记者在沩江珊瑚村段看到,珊瑚村百姓河长李石强无惧“秋老虎”的威力,正带领几名志愿者沿着沩江打捞垃圾。烈日下,李石强的衣服几乎湿透了,但他的脸上却始终带着满足的微笑。“现在村民的护水意识很强,沩江河里的垃圾比以前少多了,水也变得清澈了。”
采访中,记者得知,近年来,珊瑚村人人争当护水志愿者,形成了爱水治水护水新风尚。几年坚持下来,沩江资福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欣喜地发现,沩江中的垃圾变少了、水变清了,随处可见的是江中一群群跃动的鱼虾和水面上欢快嬉戏的鸭群。
时间回到2014年以前,那时的沩江珊瑚村段完全是另一番模样。“无序的偷挖乱采导致水流不畅、水面变窄,严重破坏了沩江的生态环境;粗放型饲养生猪导致臭水横流、垃圾遍地,使沩江失了颜色。”珊瑚村党总支委员宋德宇告诉记者,以前,仅沩江大石魁至矿家冲段沿线就有4家大型采砂场和4家养猪场。2017年以来,镇、村和相关部门以铁腕手段整治非法采矿、取缔养猪场,短时间内便高质高效地将4家采砂场、4家养猪场全部取缔到位,使沩江珊瑚村段恢复了往日的清澈宁静。
同时,村上还成立了党员义务队,定期开展日常河道垃圾清理、巡河、环保宣传等。在党员的带动下,曾经的生猪养殖大户杨礼军也自愿参与到了治水护水、清理垃圾的活动中。“通过村干部做工作,我认识到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产业都是必然会被淘汰的产业。”杨礼军表示,治水护水、生态保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将跟随党员义务队的脚步,当好沩江的守护者。
站在重修的大石魁桥上,宋德宇指着不远处的一个广场告诉记者,为了打造沩江两岸景观,2017年,村上投资近200万元建起了一个广场,并将河道两边的道路进行拓宽、硬化,还沿河栽种了不少杨柳、香樟、银杏。“在大家的共同守护下,沩江越来越清澈、美丽。”珊瑚村80岁的江大爷习惯早晚沿着沩江边散步,他认为,现在的珊瑚村,可以称得上是景美、河美、人心美。
邹海秋用网把虾捞上来检查成长情况。
好水滋养好产业
村民致富奔小康
地处雪峰山脉的乌牛山景色秀丽、山中多泉,清冽的山泉水沿溪而下,一路奔腾流入资福镇珊瑚村的猪栏塘水库,再经沟渠汇入沩江,总计灌溉着山下的数百亩田地。
近年因被划定为产业结构调整区,珊瑚村的一些致富带头人利用当地良好的水质做起了文章,不断在水产养殖、玫瑰种植等产业上发力,带领村民共同奔向致富路。
“珊瑚村的水源自乌牛山,水质特别好,养出的罗氏虾个头大,性子生猛,我领你们去看看。”9月12日上午10时,记者一行在资福镇河长办主任刘虎踞的带领下前往珊瑚水产养殖合作社。该水产养殖合作社由村民邹志军、邹喜华、邹海秋等4人牵头成立,采取“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主要饲养黄骨鱼、罗氏虾等水产。
“半年多的辛苦没白费,虾的产量和质量都要比预期的好。”看着刚刚打捞上来的一网活蹦乱跳的鲜虾,邹海秋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在养殖黄骨鱼的基础上,又在2支塘中投放了40万尾虾苗,这些罗氏虾已经长到8公分长了,月底就可以进行出售。他坦言,是当地的好水质给了他们扩大养殖规模的信心和底气
“今年罗氏虾行情特别好,预计可以卖到40多元一斤。”邹志军表示,预计到年底可实现鱼、虾销售收入共计190万元。据邹志军介绍,当前共有10多户贫困户通过带田入股、带资入股的方式加入了合作社。除了分红,珊瑚水产养殖合作社每年还可为不少贫困户提供工作机会。“我入股了4 亩多田,平日还会在合作社打些零工。”今年70岁的贫困户邹桂香自豪地表示,自从加入了合作社,自己一年下来可以增收5000多元,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
“现在我们共有10支塘,水面面积约70亩,下一步计划扩大规模,使水面面积达到200亩左右。”邹志军表示,接下来,合作社将动员更多的贫困户加入,还将通过自主培育鱼苗、加强技术指导等方式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扩大收益,带领大家同奔致富路。
“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你是我的爱人,是我一生永远爱着的玫瑰花……”想到隔日早晨这批新鲜的玫瑰花就将送到长沙各大花店,为有情人传递爱意,正在浇水的喻银波觉得特别幸福。
作为万福村村支委委员,今年30岁的喻银波大学毕业后本该留在央视或上海企业当白领,或是走上前往法国公读之路,但这个有点任性的姑娘,却用借来的资金带着技术回到家乡,在山窝里创建了宁乡最大规模的玫瑰园,成为地区有名的“玫瑰皇后”。
湘宁玫瑰园项目租地1000亩,集玫瑰种植加工、玫瑰产品销售,市民游览观光,婚纱摄影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玫瑰园位于珊瑚广播洞水库库尾,园内空气清新、环境优雅、溪水潺潺、风景秀丽,仿若世外桃源,是一个绝佳的休闲去处。在园内品玫瑰酒、赏玫瑰花、饮玫瑰茶、吃玫瑰饼、拍婚纱照,徜徉山水玫瑰之间,令人流连忘返。
垃圾分类齐实施
美丽乡村步步景
金秋时节的资福镇合星村,各式花草绿植争相斗艳,火红、浓绿与金黄交相辉映,微风中飘来阵阵瓜果香,不远处的乌江如玉带般环绕,江中鱼虾跳跃、波光粼粼,十足一幅金秋丰收图景。
晌午过后,该村田心组村民赵纯雄哼着小曲,一手拎锄头,一手提篓子来到自家菜地,篓子里放着的是瓜皮、菜叶、果核等湿垃圾。查看了一番蔬菜长势后,赵纯雄卷起裤腿开始干活,他利索地将西瓜皮、菜根、果核埋进土里做沤肥,又将一部分菜叶覆盖到苦瓜藤、南瓜藤的根部。
“你们别小看了这些果皮菜叶,这可都是好东西,既可以沤肥又能当菜土的覆盖层。”赵纯雄抹了把汗自豪地告诉记者,自从镇里推广“三个一点”分类减量法(就地消化一点、回收利用一点、转运处理一点)以来,家里垃圾比以前少了三分之二,而且有了果皮菜叶沤肥,今年的蔬菜长势特别好。
记者了解到,在长沙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五治”工作指引下,资福镇采取政府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三包”举措,在农户中大力推行垃圾“三个一点”分类减量法。至目前,该镇镇域8个村(社区)通过召开户主和党员动员会,进行垃圾分类减量相关培训,并为村民配发了分类垃圾桶和宣传资料,有效破解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难题,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采访中,记者随意走进合星村一座农家院落,可见院内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大门一侧则整齐摆放着两个分类垃圾桶。“以前垃圾池都建在路边,一到大热天就是臭气熏天、蚊虫肆虐,隔好远就要掩上口鼻。”正在沿户回收垃圾的一名分类回收员告诉记者,自从镇里实施垃圾分类以来,村里大部分垃圾都实现了就地消化、回收利用。
“2011年的时候,合星村的垃圾分类意识还非常淡薄,村民习惯随手丢垃圾,我曾在一口水塘中捞出过20多袋垃圾,”合星村党总支副书记周建云告诉记者,现在合星村的每口池塘都是清可见底。针对流经合星村的乌江段,村里更是分片区安排了专人负责定期打捞垃圾、清楚杂草等。
统计数据显示,资福镇8个村(社区)已全部完成分类垃圾桶的发放工作,共计发放垃圾桶23874个,配备分类回收员84名,召开垃圾分类户主动员培训会126场次,8个村(社区)已完成垃圾分拣中心建设,政府新建的垃圾分拣中心也在九月份完工。目前,该镇已有3个村成功创建长沙市垃圾分类示范村。
亲历者说
我叫朱明超,资福镇红旗村老塘组人。我出生于1949年12月,恰好与共和国同龄。新中国今年70岁,我今年也70岁,心里觉得特别自豪。70年来,我家都住在沩江边,是母亲河沩江风雨岁月的见证者。
上世纪60年代,我在沩江对面的宁乡五中上学。那时,我们红旗村所在的沩江河段没有桥,过岸要坐渡船。天气晴朗、河里水不冷时,放学回家,我就和小伙伴从对岸游过来,这样不但省下过渡船的费用,还可以在河里捉鱼虾。那时河水非常清澈,鱼虾多,味道又鲜美。
后来,到了上世纪90年代,沩江两边办起了纸厂、熟食加工厂,还有很多人到河里采砂,有的还建起专门的采砂场。河岸两边,养猪的人们也越来越多。工厂的废水往河里排,病死的小猪尸体也往河里扔,沩江河的水,变得混浊不堪,不见了鱼虾,也没有人再敢下河游泳了,因为河里的水实在太脏,皮肤沾了脏水,会痒、发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护一江碧水,还母亲河清澈秀美”。终于,生态环保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市上下,持续开展了保护蓝天碧水的专项整治行动,对沩江两岸有可能污染水源的工厂全部关停,还组织专门的环保志愿者和保洁员,定期对河岸进行疏浚和清理。慢慢的,沩江的水又变清了,鱼虾又多了,夏季,也有很多人又到河里游泳了。而我,现在最喜欢的事,就是每天清晨和傍晚,都到江边走一走,看到江边有垃圾就弯腰捡起,遇到熟人就停下唠唠嗑。我希望今后大家都来爱护母亲河,让母亲河的水更蓝、更清、更美。
朱明超在沩江边向记者讲述他的亲历故事。
百姓心愿
“沩江和乌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孕育着我们成长,我深深地爱着她们。”资福镇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李跃平告诉记者,该镇环保志愿者协会于2017年5月16日正式挂牌成立,李跃平被大家推荐为会长。在她的发动下,组建了一支有2名长沙市人大代表和1名长沙市政协委员、以及宁乡市社会贤达、离退休同志等参与的环保志愿者队伍,先后多次进行了沩江、乌江两岸的环境保护调研活动,开展了禁烧秸秆、清除垃圾、垃圾分类、腾讯公益一起捐等公益环境保护活动30多次,参加人数达2000多人次。
她期盼,资福镇内沿江能建一个分级拦坝,这样方便浇灌良田和防洪抗洪。白天,岸上坡绿草成荫,水中鱼欢鸭嬉戏;夜晚,两岸灯火辉煌,人们岸边散步,食美味侃人生,这是她理想中的沩江建设治理蓝图。为了实现这一美好愿景,她希望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落实到全镇每村每组每户,进一步提升人们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思想,把爱水、护水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人人都积极参与到保护沩江、乌江的行动中来。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淑兰 小范婷
编辑:喻靖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19/10/16/6124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