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大疫,湘鄂一衣带水,你们是那群无私无畏担大义的最美逆行者;春暖花开,楚沩大地,你们是这座城市以最高礼遇迎回的战“疫”英雄。
2月21日,我市选派11名医护人员紧急驰援武汉。他们在武汉奋战47天后,又在长沙集中隔离14天,于今日平安返回宁乡。
英雄凯旋,今日上午,我市将在长张高速宁乡大道出口迎宾广场举行欢迎仪式。从8时45分起,市融媒体中心将通过宁视界APP和FM94.5宁乡人民广播电台对欢迎仪式进行全程直播,敬请关注。
最美逆行者
——我市11名支援武汉医护人员救助病患工作纪实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淑兰
2月21日,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医院共11名医护人员紧急驰援武汉。在武汉奋战47天后,又在长沙集中隔离14天的他们,于今日平安返回宁乡。
逆行而上 危难时刻显本色
2020年伊始,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武汉告急、湖北告急,全国各地纷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国家有难,人民有难,全国上下迅速集结精干力量支援湖北,支援武汉。
“我志愿去武汉疫情前沿参加战斗,为救助武汉病患,贡献我的全部力量,哪怕是生命!”
“我请求奔赴抗疫前线,加入抗击新冠肺炎的战‘疫’中,履行一名医生的责任和义务。”
……
由于请战人员过多,而名额及报名条件受限,市人民医院从众多主动报名的人员中层层选拔,最终确定了李佳、欧文波、何奇、李艳、杨炯、喻玲等6名医护人员加入支援湖北省武汉市医疗队;市中医医院也根据组织安排,从众多主动报名的人员中遴选出具有内科和重症监护工作经验的匡世勇、姜江、翦奕兵、黄宗、蒋浩等5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
2月21日,这11名宁乡市支援湖北省武汉市医疗队队员,毅然奔赴前线。
“作为党员,我应该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现在,是我履行诺言的时候了。”市中医医院内科党支部书记、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匡世勇率市中医医院分队出征湖北武汉。他告别身为护士的妻子,逆行出发。在武汉,他加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研究团队,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之中医药防治2019-nCoV 研究。在这里,他每天的休息时间仅6个小时。因为心中有理想、行动有目标,他浑身充满了力量!
“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在国家需要我的时候,在武汉人民需要我的时候,我就要往前冲,女子一样可以成为勇士!”面对送行的领导和同事,蒋浩信心十足、话语铿锵。
李佳是市人民医院一名优秀的感染科医师,作为传染科教学秘书,多次被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湖南中医院大学评为优秀教师、优秀带教老师。出发前,当被记者问到是什么让他有勇气报名前往时。他坚定地说:“我是一名感染科医生。这次在组织的号召下,能成为赴湖北武汉医疗队的一员,我深感荣幸。我的想法非常简单,行医就是治病救人,这是我们的初心,在哪里,面对谁,都一样。”
医者仁心 全力救治病患
“割发义举多壮志,敢赴国殇谱新篇。”为了减少感染机率,出发前的一天,爱美的“90后”喻玲毅然剪掉了已经蓄了多年的长发。她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但跟生命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做好个人防护、保护好自己,就是保护好战友,不给组织增添麻烦。这样才能更好地工作,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到达武汉后,作为湖南支援湖北第五批医疗队队员,11名医护人员经过几天的岗位培训后,迅速投入到新冠肺炎病患救治工作中。不透气的防护服、紧勒的护目镜、密闭的医用口罩,身穿这身特殊的装备,他们在病房里,既是医护人员,又是病人的“开心果”“倾听者”。
“立即准备呼吸机”“准备气管插管”“准备进行深静脉置管”……在金银潭医院南五楼ICU内,何奇面对一名重症患者冷静地下达一道道医嘱,作为他的搭档,杨炯、喻玲一起精准有序地实施各项抢救措施,经过大半日的忙碌,终于使患者的病情稳定下来。
据何奇介绍,这一次湖南省支援湖北省武汉市医疗队接管的病区是金银潭医院住院部南楼五层,是当地收治新冠肺炎最危重症病人的病区之一。这里收治的患者大多年纪较大,且不少人有基础疾病,当新冠肺炎感染加上基础疾病,让治疗和护理难度变得异常艰难。同时,这里大部分患者需要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还有一些需要CRRT和ECMO的治疗,大多数患者还需要进行“俯卧位通气”,对医务人员的专业性要求很高,而且操作风险大。
在ICU,每一天都在打硬仗,虽然难关重重,但他们都拼尽了全力。这里病人更多、病情更重、挑战更大,每天面临生死考验,工作量一如既往的大,尤其是护理工作的难度也较之前有所上升。“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穿着防护服比以前更闷,一个班上下来,像是蒸了一次桑拿,但是大家没有喊一声苦、叫一声累。”每次聊天,杨炯总是积极乐观开朗,他说,“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全力救治好每一位危重症患者。”
传递关爱 战“疫”得胜归来
“姑娘,谢谢你!你真好,我女儿都没帮我洗过脸。”又是一个夜班的早晨,李艳正在帮一个气促不能动的大伯刷牙洗脸,他紧紧拉着李艳的手连连表示感谢!
李艳听到这话的时候愣了一愣,她想到,常年在异地工作的她,直到父亲去世,都没有好好在老人身前尽孝,更别说帮已逝的父亲洗把脸。李艳忍住在眼眶打转的眼泪,笑着安慰病床上的大伯。
“这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虽然环境艰苦,但我觉得在这里感动比付出更多。”李艳表示。
稳重内敛的欧文波,心细如发,在患者失落、不吃饭的时候,会主动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细心开导;面对患者担心、思念同样感染新冠肺炎的儿子时,他主动添加其儿子的微信,让患者通过微信视频、发信息等形式和儿子聊天、通话,了解儿子的现状。
一位64岁的老人则让姜江印象深刻。一天,她照常给患者发放新冠肺炎的痰液核酸检测,核对好患者信息后,姜江将痰杯发放给他。老人中气十足地朝她喊起来:“你走开,我要咳痰了啊。”喊完以后,看姜江还站在那,他一边拿着痰杯,一边说:“算了算了,我去厕所咳去了。”见此,姜江内心既好笑又感动。
按照一个星期的轮换,3月3日是黄宗在金银潭ICU病房工作的最后一天。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一个自己看护了一个星期的患者时,患者硬拉着他合影,说以后有机会带他去东湖看看,武汉的东湖可不比西湖差呢。看着患者憔悴中又带着希望的眼晴,黄宗知道,这一天一定会到来。七天在病房的相处,让他对每一个患者都萌生了不舍之情。
94岁的付奶奶双上肢有障碍,生活起居全依靠护士,付奶奶经常哭泣,根据翦奕兵在ICU工作的经验,知道付奶奶一定是想家了。于是,只要有空,他就会跟她聊家常。为此,付奶奶的女儿多次打来电话感谢翦奕兵!翦奕兵这位“高护帅”男孩则说:“只要我们在这里工作一天,我们就让奶奶吃好喝好,把奶奶当自己的亲人对待!”
“隔离病房不隔离爱,在这里,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温馨的画面。”李佳回忆,刚随医疗队接管病房时,或许病人从口音的不同发现他们被一支新来的队伍接管了,开始表现出低落的情绪。这个时候,他们尽可能地与每一名患者拉近距离,订制鲜花、手写卡片,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需求。
来之能战,战之必胜。47天的日夜奋战,47天的全力以赴,他们终于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使命平安归来。他们说:“回到岗位一定要把战‘疫’精神带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以这段工作经历鼓舞自己、激励自己不断克服困难,努力进取,!”
【群英谱】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宋秀闺
请战书上,“我愿意”“我可以”“我报名”,铮铮誓言,使命必达,一个个红手印,饱含着强烈的爱国心、坚定的爱国志,彰显了对使命职责的忠诚担当。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医务工作者积极投身于抗击疫情工作中。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从众多主动报名的医护人员中通过层层选拔,最终根据条件确定了驰援武汉的志愿者。2月21日,11名宁乡市支援湖北省武汉市医疗队队员,毅然奔赴前线。今天,他们平安返回宁乡。
今天,我们用这一组照片,向宁乡11位“勇士”致敬!
他叫李佳,硕士研究生,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他记得把治愈好的患者交到她家人手里,丈夫专门打电话过来致谢。接完电话感觉心里暖暖的,再多的艰辛都是值得的,他说,春天如期而至,战“疫”经历激励他不断前行!
他叫匡世勇,市中医医院内一科副主任医师。在武汉,他加入到国家中医药研究队,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医药防治2019-nCoV研究,担任了湖南支援湖北第五批医疗队临时党委第二支部组织委员,参与和见证了广大医务工作者在战“疫”一线经受考验、砥砺担当、勇当先锋、甘于奉献!
她叫姜江,市中医医院内一科护师。她和12床一名轻症老人一起,引导病人保持心态积极乐观,每天在金银潭医院跳2次广场舞。经历了47天的艰苦奋战后,她觉得,使命有多艰险,白衣天使就有多光荣!
她叫李艳,市人民医院骨一科护士长。她说,在武汉金银潭医院与患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虽然环境艰苦,但她觉得在这里感动比付出更多。
她叫蒋浩,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护师。在金银潭医院ICU,接触的都是危重病人,她说,“手不停、脚不停、汗不停。”她把“不能停”作为自己的工作常态:常常去安慰、总是在鼓励、更多是治愈,病人转危为安,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他叫黄宗,市中医医院内二科护士。他说,冬去春来,我和队友经历了在金银潭医院ICU、重症室等科室共同抗击疫情的47个日夜,比起工作时吃过的苦、流过的汗,他觉得祖国和人民给予的信任和爱更让他永远铭记!
他叫欧文波,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他说,47天时间里,他们和医院几名宁乡老乡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到了该说离别的时候了,几名老乡举着写有“宁乡人的骄傲”字样的标语自发组织来给他们送行,还为他们每人送上一个小礼物作为纪念。他们的心里真的是说不出的感动。
她叫喻玲,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护师。她说,在武汉度过了27岁生日,大家对她说的每一句祝福,都让她感动到热泪盈眶。在武汉战“疫”的经历也是送给自己的一份最珍贵的生日礼和成长礼!
他叫何奇,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医师。他说,很自豪自己是一名中国医护人员,能努力去治愈这些患者,给他们鼓励和帮助,这也是医护人员在这的价值和意义!
他叫杨炯,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主管护师。他说,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每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对父母也是满满的亏欠。经历武汉“疫”战,他想多回家陪陪父母。
他叫翦奕兵,市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科护士。1996年出生的帅小伙,看着患者一天天恢复健康,心生欢喜,越做越有劲!他说,支援武汉只有47个日夜,但这段时光更让他坚信: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他们,有一个共同身份——“疫“战中的白衣天使!
他们,有一个共同名字——宁乡人。
他们的样子,真美!
丢下两岁大的孩子,他已经连续91天没回家
患者和李佳合影。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宋秀闺 通讯员 曾维 杨慧
1月22日,在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工作;
2月6日,安排到市人民医院隔离病房工作;
2月21日,出发支援湖北武汉;
到4月21日,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湖南支援湖北第五批医疗队队员李佳已经91天没回家了。他说:“自从到了发热门诊就一直在抗‘疫’一线,孩子才2岁,我怕交叉感染,一直没回过家。出发去武汉时,我们每个人都抱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投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
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
穿上防护服不能吃喝、不能上厕所
作为一名感染科医生,当疫情出现时,李佳毅然走上一线,因为他觉得这就是自己的本职工作。2月21日,已经在市人民医院抗“疫”一线工作了一个月的李佳,踏上了驰援武汉的征程。
“到武汉的第一天,当我看到宾馆对面的茶港社区居民楼窗户上突然出现了八个大字‘逆行天使,感谢你们’时,我被武汉人感动到了。”李佳说,虽然武汉市“封城”“封小区”,但封不掉湘鄂两地人民共同战胜病魔的决心。到达武汉的第二天,李佳和队员就开始了为期5天紧张而有序的院感防控培训和个人防护培训。
培训结束后,他被安排到金银潭医院。工作既紧张又充实,病房中有不少病重、病危患者。李佳知道,特别是对于病重的患者,要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并早期干预,这对病人的治疗很重要。当然,除了药物治疗,他们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促进早日康复。李佳说:“一个班下来要工作10多个小时,这期中最难受的是必须穿防护服,厚重闭气,穿上就不能吃喝、不能上厕所,一般要坚持6到8个小时。口罩戴久了,耳后勒出了深痕,鼻梁磨破了皮。”
穿防护服快速奔跑20多分钟
和时间赛跑、和病魔战斗
除了常规检查,病情危重的病患需复查CT ,而这对医护人员来说又是一个大考验。
李佳负责的36床詹阿姨,病情危重,需要高流量吸氧维持,且本身有脑出血后遗症,肢体瘫痪,需要推着床,带着高流量呼吸机需外出去做CT 检查。而外出就有可能交叉感染,所以要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检查,才能确保病人安全。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后,李佳和医护人员推着床,一路跑步前进,他们穿着防护服快速奔跑20多分钟。当做完检查、把病人安全护送回病房时,穿着厚厚防护服的他们已经是视线模糊,汗流浃背,又憋又累。李佳说:“我们是在和时间赛跑、和病魔战斗,我们必须要用尽全力拼命跑,哪怕自己筋疲力尽,也要保证病人安全。”
在医院,处处有温情让李佳感动。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妻,丈夫刘大爷经过治疗可以出院,但妻子张阿姨病情较重且有脑梗塞后遗症等基础疾病,需要继续住院治疗,刘大爷放心不下妻子不愿意出院。李佳知道刘大爷的担忧,他是害怕这次分开再也不能相见。李佳握着他的手说:“相信我们,一定会全力救治,照顾好阿姨,您安心出院。”经耐心劝导后,刘大爷同意出院。半个月后,张阿姨病情好转出院后,刘大爷专门打电话给李佳表示感谢。“接完电话,我心里暖暖的,觉得再多的艰辛都是值得的。”
当问到回家后想做什么时,李佳说,想休息几天陪陪家人,然后投入到正常的工作中去。谈到在金银潭医院工作的47天时,他说:“我庆幸当初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学医这么多年,总是希望能最大程度地帮助患者。无论将来怎样,这段经历都将是我这一生宝贵的财富。”
女子一样可以成为勇士,她三次请战上前线
蒋浩工作中。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宋秀闺 通讯员 喻先群 章雅丽
“我有多年的ICU工作经验,又是单身,我再次申请去抗‘疫’一线,此心非常坚定。”2月5日,市中医医院送走了第一批勇士支援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蒋浩立马跟领导打电话请战。放下电话,她又补发了一条短信给医院分管护理领导岳志平。
这已经是1991年出生的蒋浩第3次请战去抗“疫”一线。岁末年初,一场无硝烟的疫情阻击战在全国打响,正准备回益阳与家人团聚的蒋浩马上调整了行程,并向医院递交了请战书。
2月21日,蒋浩如愿成为支援湖北省武汉市医疗队队员。“女子一样可以成为勇士!”面对送行的领导和同事时,蒋浩信心十足、话语铿锵。
勇战金银潭ICU
把“不能停”作为工作常态
武汉霓虹闪烁,却空阔寂静,只有电子大屏幕上跳动着的“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热情似火。
没有休息,没有停顿,只有紧锣密鼓,到达驻地后,蒋浩放下行李就和队员一起参与培训:感控知识、穿脱防护、消毒隔离重点……尽管在市中医医院时,已经接受了不止一次两次培训,但蒋浩仍然仔细记录、重复操作,一遍又一遍,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金银潭医院是武汉传染病专科医院,也是钟南山院士团队援助医院。当得知医疗队要去支援金银潭医院时,有神经外科重症经验的蒋浩果断报名申请进入ICU,她想挑战全国抗“疫”战场中的最高点!机会总是会留给有准备的人,蒋浩因表现优秀,被组织选中进入“战斗核心”之地——金银潭ICU!
提前少吃少喝、穿上厚重隔离服、至少连续6小时不上厕所,是ICU工作的常态。刚开始时,蒋浩感觉自己的呼吸会受影响,有时胸闷、说话明显费力,这些暂且不说,护理操作和打针等一系列的困难摆在了眼前,“没有困难,只有挑战,必须一一做好!”很快,蒋浩完全适应了防护服下高强度、高难度的工作。“手不停、脚不停、汗不停。”蒋浩鼓励自己、支撑自己,把“不能停”作为自己的工作常态。
有一天晚夜班,蒋浩查房发现平时状态较好的李先生突然出现面色晦暗、呼吸急促,再看监护仪,仪器显示血氧饱和度直线下降,“病情恶化!”凭着职业敏感,她立刻向医师报告情况,并赶忙把经鼻呼吸机给氧换成面罩呼吸机给氧,并配合医生实施抢救。“别让我离开!”神志恢复后,李先生用微弱的声音对蒋浩说。蒋浩拉着李先生的手,安慰他,防止他情绪激动,对他比出加油的手势,给他力量!在经过一轮及时的抢救后,李先生的生命体征平稳了下来。
青春绽放光彩
不获全胜,绝不撤回
“心里没有自己,眼里只有患者。”
“救治病人,拼尽全力。”
3月下旬,武汉抗击疫情阻击战已到了关键的收尾阶段,蒋浩又和其他队员一样,把打好收尾战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她又一次主动向组织申请推迟回家时间,“坚守岗位、抗击疫情,不获全胜,绝不撤回!”铮铮誓言、拳拳我心,直到4月7日,湖南支援武汉第五批医疗队队员圆满完成任务,平安自武汉凯旋,回到长沙。
我们看到,这位把荣光留在了异乡的姑娘,面瘦身单薄、归来发已浓。
“蒋浩、蒋浩,欢迎你回家!”亲友的呼唤声在高铁出站口处响起时,这个勇敢的女孩几次反袂拭面。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喻靖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20/04/22/7090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