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我市青年作家黄镌以笔为针绣出宁乡老城画卷
2020-04-24 11:00:44 字号:

在书房中安静写作是黄镌每天的必修课。李向 易哲韬 摄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向 易哲韬

“此次我的小说集《老城十二巷》获得省作协2020年度重点扶持作品,这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如何使自己的作品达到理想效果还要走一段漫长的路程,我需要保持对文字的虔诚和内心的宁静。对于文学创作者而言,热闹是一种灾难,只有真正直面内心,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字。”我市青年作家黄镌,13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获全国大中专院校创作大赛二等奖。参加工作后,她依然笔耕不辍,在省、市级各种杂志刊物上不断“露脸”,并获得我市2017年抗洪救灾义工征文比赛一等奖、童牧谷征文比赛一等奖、建国七十周年征文比赛二等奖等多个奖项,20万字的小说集《喊魂》正在出版当中,正在创作的《老城十二巷》已获得省作协重点扶持作品,在宁乡文学圈里,大家都称呼她为镌子。

通过写作,让读者记住那个时代

“嗲嗲,用白铁冷作手艺是怎么做出这个水壶的呢?”

“我们当时都是纯手工制作,比如壶底就要用到扳条,我现在敲给你看啊……”

4月18日,黄镌在朋友朱顺平的陪同下,找到了居住在星河绿洲小区的凃嗲嗲。凃嗲嗲今年70岁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就一直在老城区制作各种白铁制品,是一位白铁冷作手工艺人。在凃嗲嗲家中,老人热心的向黄镌介绍起了白铁冷作手艺方面的情况,还说起了皮影戏和一些鲜为人知的老城故事,让黄镌打心眼里觉得不虚此行。

“在我的小说中,有手工匠人、生意人、花鼓戏演员、郎中、单位职工、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人物形象,为了写好每一个角色、每一条巷子,我都要逐个去了解真实情况,做到尽可能还原。”在黄镌看来,要写好小说,就要多走、多看、多问、多学习,尽可能多搜集第一手素材,这样写出来的故事才接地气,才能真实反映那个时代。

日新巷是目前宁乡所剩不多的老巷子。当天,记者和黄镌告别凃嗲嗲后,来到老旧、狭窄的日新巷,映入眼帘的是如同蜘蛛网般纵横交错的电线、网线,青砖墙上长出了青苔绿草,街边是三三两两站着闲话家常的老人,小狗不时窜过身旁,留下阵阵犬吠声,谁家正在用煤炉生火,青烟袅袅,熟悉的烟火味道瞬间把大家思绪带回了上世纪末。

“宁乡是一座千年古城,我热爱生长的这片土地,深深怀念那些逐渐远去的巷弄地名、商铺字号、山歌童谣、民风民俗……”黄镌感叹,昔日宁乡县城南司码头的捣衣声、玉潭桥边的吊脚楼等人文景致已经沉没、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她就想写一本书,以说故事的方式展现老城的大众脸谱、市井风情,来追忆宁乡的风土人情,展现那个时代的百态生活。

“沩江,当地人叫它南门河,它在城南吗?是也不是。咱这城性子轴,犯犟,方向和地名是拧着来的:南门实为东向,东门实为北向,北门在西,西门在南。靳江是条河,南门河是条江,药王殿是座尼姑庵。没错,这就是当地人的德行——偏要拧着来……”记者了解到,在《老城十二巷》里有一篇《南司湾的好汉》,其中几句话就把宁乡老城的特点和宁乡人的性格描写得活灵活现。

“2019年10月份,我参加完湖南省中青年作家研讨班学习后,就一边搜集素材,一边构思故事,寒假里开始《老城十二巷》的正式写作,现在已经写了约10万字,预计今年年底能够完成。”说起创作的初衷,黄镌告诉记者,通过把老城发生的故事以及民风民俗揉入到小说当中,争取让《老城十二巷》既是一部好看的现实小说,又是一幅耐看的民间画卷,从而让读者记住那个时代,记住这座城市。

“对于写作,她是打心眼里爱”

“镌子是一个非常安静的女孩子,她能够在一个比较浮躁的大环境中这么安静的写字,难能可贵。很多次晚上想找她聊聊天,她都是在写字,而且经常是通宵达旦的写。”宁乡作协会员杨跃清对黄镌赞誉有加。“镌子身上有种只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所以我觉得她的作品获得省作协扶持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据杨跃清介绍,黄镌的很多作品她都是第一个读者,作品中书写的大多是宁乡本土发生的故事,比如小说集《喊魂》,部分内容就是以黄镌家乡龙田镇为创作背景,把小镇的传统风俗、民间手艺和发生的一些故事一点一点拾掇起来,“镌子与其说是在写小说,我更觉得她是在挖掘一些即将遗失的事物,这种创作非常难得。”

“镌子经常到老城区来走访老匠人,我在老城区居住了近20年,对情况比较熟悉。所以,当她来找我搜集素材的时候,我都会尽最大能力提供帮助。现在,老城区正在拆迁,我也希望她的作品能够留存一些关于老县城的印记,给我们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朱顺平说。

“尹红莲十四岁,但没有去读书了,她做油纸扇。劈篾,刮股,开纸,裱糊,熬油,跑光,都会。戏院和小戏班子要道具彩扇,她买不起彩绸,就跑去河对面的湘乡街看人扎染,回来给白绸和白纸染色,还能接一点染布生意,常常坐在院里,用麻绳在一堆布里扎小揪,绑大髻,包豆子,夹木板,涂蜡……她都会。还很小,就能搅动一锅浓稠的染料。她侧着耳朵在发酵池边听一听,就喊道:爹,染得了!……”在小说《最后的油纸扇》里,短短100多字就把旧时候制作油纸扇的工艺和一个勤劳能干的小姑娘呈献在了读者面前,这些都离不开她平时的积累、卓越的创作能力和娴熟的笔下功夫。

在黄镌家中,记者看到书房、卧室书架上满满当当都是书,阳台、窗台上精致漂亮的多肉盆栽羡煞旁人,墙上挂着一幅幅油画、钢笔淡彩作品。“她特别爱看书、爱写作,是真正打心眼里爱,她很‘宅’,在书房里可以几个小时不挪身,累了就画画养花,在这方面我们一家人都非常支持她。”黄镌丈夫胡忠亮告诉记者,黄镌一直保持着手写草稿的习惯,家里的草稿本都已经成堆了。

“写作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每天要刷牙、洗脸、睡觉一样。我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在家写作、看书、画画、养花能够让我心情愉悦。”因为喜欢,所以坚持,黄镌对于看书写作有着一种近乎执着的爱,家中近2000册藏书、各种刊物平台上发表的数百篇作品就是最好的见证。

“这一年来,我采访了很多曾经在城关镇生活过的市民,搜集到了包括口述笔录、纪实图片、民俗风情、山水揽胜、人物春秋等大量有关宁乡老县城的素材。”黄镌表示,她现在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老城十二巷》的创作上。她希望把自己了解到的关于宁乡老县城的一切全部揉入到故事当中,以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充分展现宁乡的文化历史与风土人情。

对话黄镌

“天下第一件好事是读书”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段华良

最美人间四月天,正是读书好时节。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当天,记者采访了我市知名作家黄镌,她称得上“与文学打交道”的见多识广者。她读什么?怎样阅读?一起来听黄镌怎么说。

记者:你读书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喜爱读书?

黄镌:读书不需要理由,它是心灵的一种需要,无论在什么时代,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我不反对有目的地读书,但不为什么而读,读书这件事才有了趣味性,才有了幸福感。

记者:有人认为读书应该大而全,有人则认为应该小而专;有人认为读书要追求速度和重点;有认为书应该慢慢读、细细抠。你是如何看待读书这件事的呢?

黄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天下好书瀚如烟海,大而全固然好,但不如深而精。书是有生命的东西,你走近了它,钻进去读,深进去悟,深思熟虑、声入心通,它才与你贴近。反复咀嚼一部经典,比浅尝辄止、囫囵吞下十本书要好。

记者:如果让您推荐一本书给读者,会推哪一本?为什么?

黄镌:我比较拒绝推荐书。我喜欢的不一定别人喜欢,别人说好的,也不一定合自己口味。多大的作家,也不能投合每个人的口味,读者与书也是有缘分的,鲁迅的犀利,汪曾祺的闲适,高尔基的深沉,海明威的朴素……一本真正的好书是有气质的,会被与它气质相投的人吸引。所以说,我认为读自己喜欢的,符合自己气质的书就好,既能丰盈自己,愉悦阅读,更重要的是心照不宣,情投意合。如果定要我推荐一本书的话,《唐诗三百首》吧。

记者: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什么?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黄镌: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我想,应该还是得算《红楼梦》。我小学六年级开始读《红楼梦》,不能体会其中的历史云烟,人情冷暖,只是追情节,恨宝黛未成眷属。初中时,语文课上学习《红楼梦》节选,我赏析人物形象已有自己的见解,至今记得我谈宝钗性格中的“冷”,滔滔罗列了上十条。长大后再读这本书,会去欣赏它的表现手法、情感格调、思想底蕴等等,越读才越懂它的好,它布局精妙,故事庞杂,人物典型,并涉及社会图景、金石园林、诗词曲乐、美食医药等等多个方面,是一部真正的人间画卷、百科全书,它使我明白什么是文学,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小说。

记者:你又是如何看待正常工作、生活和读书的呢?

黄镌:生活、工作和读书,不矛盾,读书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和工作,读书让我变得更温暖,仁爱,悲悯,慈善,给了我一百个好,没有一个不好。与书相伴,人生才是美好的,丰盈的,充满希望的。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李向 易哲韬

编辑:喻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