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望北峰:大山顶上寂寥守塔人
2020-05-15 10:37:09 字号:

□文/图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淑兰 刘畅

望北峰是我市老粮仓镇的一处相对高地,尽管海拔只有523.1米,但因周边群峰都比它低,且前面还有一条楚江、一座金河水库,绿水青山,山水环绕,有一望百峰朝拜之气势。站在峰顶,极目远眺,只见群峦叠翠,楚江如带,柳抱荷塘,竹掩农舍,梯田如粼,阡陌纵横,十分壮观美丽。

5月12日,一个风和日丽的初夏之日,“走读宁乡”采访组记者来到望北峰,观赏了望北峰的瑰丽壮美,探寻了它厚重而迷人的历史人文底蕴,亦深入了解了一群大山顶上的守塔人。

云雾缭绕望北峰。邓兴摄

一山四季旖旎美景史诗传颂

望北峰,又名“望百峰”,山下世居于此的村民有一个口口相传的传说。相传圣帝成仙之后曾寻觅在百峰之中建造庙宇所在,飞临望北峰时见此地群峰叠伏,是块宝地,于是在这里停下来。可他数来数去发现只有99座山峰,不符合他心中百峰建庙之数,只好遗憾放弃。当他继续南飞时回首北望,发现刚刚停留之处不多不少正好是一百座山峰,原来圣帝一时粗心,忘了数自己脚下这座山峰。于是人们就把这里称为“望百峰”。而民国《宁乡县志》记载:“望北峰五峰凌霄,形如仙掌,或云山势北向,故名。”这或许才是望北峰之名更确切的说法。

望北峰也好,望百峰也罢,其山“五峰凌霄,形如仙掌”却是不假。犹如一扇五彩斑斓的巨大屏风横亘在老粮仓、横市和双凫铺三镇之间。于山巅极目远眺,但见四周峰峦叠翠,沟壑纵横,丘陵起伏,蔚然壮观;山下细柳荷塘,阡陌相通,农舍松竹,鸡犬相闻,想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也不过如此吧。最妙的是此峰一山藏四季,四季不同景。春雨来时山花怒放百鸟争鸣,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夏天凉风习习树木荫荫,群峰滴翠郁郁葱葱;秋风起时天高云淡山长水阔,层林尽染野果飘香;冬雪飘时白雪红梅琉璃世界,渔翁独钓离人夜归……不论何时登临峰顶,总能欣赏到望北峰与众不同的俊俏模样。

上山的路还是砂石土路,路面石块砂粒遍布,坎坷不平,车轮驶过带起一道烟尘。越往山上走能见度越低,山势也越来越陡峭,峡谷中云雾弥漫。在离山顶还有1公里路的一个拐角处,竖了一个大概有半人高,青苔斑驳的的“瘦”字。原来这个拐角处是望百峰景点之一“瘦牛脊”,因旁边的小山峰像是一头瘦牛的脊背而得名。到达峰顶,倚靠在护栏旁远眺,只见云雾翻腾如巨浪,山脚下如明珠一般的麦田水库、崇山峻岭和繁华的集镇,若隐若现,一时竟不知是人间还是仙境?真可谓“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望北峰因为传说和棋盘石、七星台、瘦牛脊、烟波冲等地名,更是平添了许多美丽和神奇。又因望北峰下就是千年安湘古驿道,加之古宁乡县治初设于峰下不远处的长桥东北1公里处(今横市镇),文人墨客来往其间,乘兴登临,留下很多诗话。“落石几万仞,冷声飘远空。高秋初雨后,半夜乱山中。只有照壁月,更无吹叶风。昔从庐岳听,到晓与僧同。”唐诗僧齐己经过峰下烂山峡时,吟出了这首《听泉》;“楚陶三绝”陶汝鼐也曾登临望北峰,有诗赞曰:“偶作登高兴,孤峰到目前。真穷黄蘖境,堪问白榆天。碣石环双境,光阴丽一禅。畅哉成坐眺,秋岳净无烟。”这些诗作写尽望北峰之瑰丽壮美,为它增添了厚重而迷人的历史人文底蕴。

站在望北峰山巅眺望,山下迤逦风光尽收眼底。

28年耐得寂寞守得清寒

在望北峰巍峨耸立的山顶上,有一座依山而建的五层楼房,镶嵌在陡峭的岩壁之上,这就是望北峰电视转播台。

望北峰电视转播台建于1991年,1992年春节正式开播。因望北峰地势较高,海拨523.1米,处于宁乡市域中心位置,为宁乡中部第一高峰,于是选址于此。它的建成让宁乡及周边7个市、县的部分地区群众,免费收看到19套中央、省市县的电视节目。到今年,望北峰电视转播台已经工作了28个年头,也成了望北峰的一大标志性建筑。

在发射机房中,这里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前端设备主要收集卫星光纤以及空间传来的信号,打包传输到发射机。发射机将信号调制成一个可发射的信号,然后通过天馈系统传输到塔上,最后天线将信号发射出去。这里发射出去的信号可以使180万的用户收听收看节目。

在望北峰电视转播台,6名员工分成两班,每班值守一周。为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每天从早上6点30分一直工作到晚上12点,超长的上班时间需要3名工作人员一直在岗。除了在值班室确保电视信号正常之外,他们还需要巡查电力线路、光纤、发射塔等。

值守的7天时间,3名工作人员吃住都在望北峰,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因为海拔高,这里的生活环境很差。单调枯燥的工作,加上高山上寂寥的工作环境,大家都笑称在望北峰上班活像是僧人的修行。

“在这里这么多年,都已经习惯了。”进入转播台值班室,记者见到了正在值班的喻建华。如今坚守在望北峰电视转播台的6名工作人员中,他算是“老人”了。从1994年部队转业进入原宁乡县有线电视台,2000年1月3日调入望北峰电视转播台,至今,他已经坚守了20年有余。这期间,有10个春节他都是在值班室度过。

喻建华“已经习惯了”的说法似乎意味深长,饱含了这么多年坚守的辛酸苦辣。长期的寂寥让他变得内敛而坚毅,话虽不多,语速却很快。

喻建华说:“在这里最难的就是冬季,路面易结冰,车开不上来,山脚到山顶4.8公里,要经过97个弯, 几十斤重的生活物资全靠肩扛手挑,有时候水管冻裂,甚至电也不通。而到了春季气候又非常潮湿,湿气特别重。”军人出身的喻建华有着吃苦耐劳的品质,他默默坚持了下来。而对于在望北峰工作的人来说,生活上的苦不叫苦,心里的寂寥才最难受。

深夜,在望北峰山顶没有城市的喧嚣,只能看看值班室内红绿闪烁的指示灯,听听嗡嗡的马达音,翻翻仪表的参数,仰望天空中的繁星,远眺老粮仓镇万家灯火,想念远在家中的亲人。

“在这里最好的就是可以修身养性,专心学习。”喻建华笑着说,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只有3个人,能说的都说了,剩下的时间除了工作就是学习。这里的每一个房间,每一个角落,每一台发射机安装、每一根光纤铺设,甚至到每一颗螺丝钉,他都了如指掌。

和喻建华一起值班的还有陶建军,他在望北峰电视转播台已坚守了11年,在此之前他负责安装维修工作,因意外受伤后,转入望北峰电视转播台。对于一直在外奔走的陶建军来说,要适应慢、静、寂的工作状态,需要磨合。“有得有失,世事两难全。作为一个电视人,虽然处在这种比较偏的山区,但是能够为广电事业做出奉献,还是觉得很光荣。”他说,刚开始来的时候非常不适应,经过慢慢的磨合,加上家人的支持和鼓励,早已把望北峰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喻建华正在对广播电视转播设备进行日常维护维修。

岁月更迭,光阴变迁。一个又一个的广电人将青春留在了高山上,留在了荧屏前。他们对电视事业的一腔火热,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也没有感人肺腑的豪言壮语,能做的就是在平凡的一线岗位上不计得失地奉献。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从山下到山顶的这条砂石路能硬化成水泥路。现在这近5公里山路都是砂石铺就,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满是泥泞,遇上冰冻天气,更是只能徒步行走。”今年62岁的谢稳强是老粮仓镇望江村人,住在望北峰山下,1991年刚开始建设望北峰电视转播台时,他参与了上山公路的修建。公路修成后,就一直成为公路的守护人。每天,他都要巡视公路一至两次,看到不平整的地方,就用锄头平整好,下雨天则要防止水沟不畅通。冰冻天车辆不能上山时,他会从山下采购了生活物资走路送给山上的守塔人。29年了,他觉得他的生命早已融进了他天天守护的这条路,虽然家人早就叫他不要做了,可他舍不得丢开,想再做几年,等身体实在不能承受了再放手。

“我们默默无闻地坚守与付出,能换来众多观众的幸福生活,是我们一直坚守在此的无限动力,我们为此感到非常自豪。”望北峰电视转播台台长李迈军说,28年来,望北峰电视转播台的设备更新了、工作环境改善了,但是确保工作第一、播出第一的信念始终没变。2017年,望北峰出现了大面积山体滑坡,转播台房屋开裂,供电、供水中断,危急情况下,工作人员首先想到的是第一时间恢复播出,于是马上联系了电力部门,不到5个小时就恢复了供电,确保工作的正常进行。

记者手记

比起惊叹望北峰那些美丽传说和一山藏四季的瑰丽壮景,让记者更为感叹和佩服的,是望北峰山顶那一群20多年来与寂寥和清寒为伴的守塔人。

佛说,他没有家,他从无所来,到无所去。屈原说,他有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对于望北峰上的电视人来说,大山顶上,云雾深处,既是工作场所,更是家。他们长年坚守在人烟稀少的望北峰,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寒,默默地奉献着青春。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前方有风雨,路途多坎坷。望北峰电视转播台里的一群电视人,在普通的岗位上,书写着平凡人生,如藏在群山深处的望北峰,无论春夏秋冬,都在不动声色中灼灼其华,让人不禁油然而生一种敬意。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淑兰 刘畅

编辑:喻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