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向幸福出发
2020-07-24 11:14:41 字号:

几年前,我在宁乡沩山精准扶贫,任第一书记。工作忙禄时,十天半月,甚至个把月不回家。

为了填补愧疚感,我习惯买些沩山土菜,接桶山泉水,作为回家给家人的“见面礼”。家人说,能喝到“沩”水,吃到“沩”菜,是我扶贫对这个家最大的贡献。出门扶人家,进门扶家人,何乐而不为?

沩山平均海拔700多米,典型的高山盆地。集镇就在“盆底”,熙熙攘攘,颇为热闹。这里没有农贸市场,也不赶集。交易场所和买卖对象都十分稳定,就在集镇的一角落,大家熟悉方便的位置,每天早上一两个小时,本地人买卖本地菜而已。猪肉、豆腐天天有,鸡、鸭、鱼要等过节。本地的时令果蔬,没有“产业化”和“商业化”的痕迹,尽管不太带“爱相”,味道却鲜美无比,令人打心底喜欢,且无价格欺诈之忧和短斤少两之虑。

记得那是9月底的一天,待在沩山较长一段时间了,我准备带点土家伙回城。

秋天的苦瓜、南瓜、丝瓜、茄子、辣椒、豆角……都是即将“过季”的菜,仿佛上了年纪,经历了风雨,浓缩了精华。看上去没有夏季的个头大,水灵可爱,但却更有时间的沉淀,雨露的滋润,风味也更见厚道了。

我蹲下身子想买南瓜,左顾右盼,却不见摊主。这里的“老板”都是熟人,乡里乡亲,生意清淡时,或许到隔壁麻将馆观战,或逗人家的小孩去了,用不着担心有人拿东西。

旁边一个蹲在地上的女摊主,却热情地招呼我,操一口半生不熟的普通话,主动对我吆喝了:“咳!咳!你买南瓜?你到对面那里去买呢!”她快言快语的,一张圆圆的脸黑里透红,矮墩墩的身材看上去结实健康,一双明亮的眼神正露出友善期待的笑容。

我见是我们村老高的堂客春凤,我们彼此认识,便朝她会心一笑。跟我第一次见到她的精神面貌相比,几乎判若两人。她的地摊上,摆开几把小菜,几个丝瓜,十来个茄子,全部“家当”不过三四十元。

她们搬新房就没有去走访了,我正想跟她打听一下她们家的近况呢。可还没有等我开口,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春凤说着说着,就挥着右手,指着对面女摊主,大声说:“喂!喂!喂!他是我家恩人,卖南瓜给他优惠点。”

粗犷的嗓门,夹杂豪爽的笑声,引得对面的女摊主咯咯地笑,大概习惯了,知道她心善。这倒让我这个斯文大男人有些不好意思了,赶紧挑了一个大南瓜。转身回来,又在春凤的摊位上买了两条丝瓜,几个茄子,一把豆角。末了,她还硬塞给我一把小菜,说是自己家种的,城里买不到,只管放心吃。我看着她热情洋溢的笑脸,掩饰不住的幸福,只好连声说着“多谢!多谢!”,赶紧开车跑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的思绪峰回路转,如沩山的盘山公路,边开车边嘀咕着:我怎么就成了她家的“恩人”了?我只是尽职而已,非亲非故的,没有什么特殊照顾。称我为恩人,受之有愧,何恩之有?

回忆起来,这个特殊家庭,我还是去过几次,印象很深。

记得那是我驻村的第二年,春节后的一个雪夜,几个村民反映说老高快不行了,躺在家里,身边无亲,没钱看病,担心死亡,已备后事,甚为悲凉。村民介绍说,老高才50岁,堂客春凤30岁,儿子10岁,夫妇都是文盲,十几年来在长沙郊外租地种菜,勉强度日。老高不满1岁时,母亲就改嫁了;春凤17 岁时,被父亲捆绑着,蒙住双眼,从外省来,以两万元“嫁”给了老高。

乡村干部约我一起带着新被子和慰问品,第一次来到这个房屋破旧、家徒四壁、冷冰的家庭,见到了胡子拉碴的老高。他患酒痨,几近瘫痪,做不了事,独自在家。他说是自己老了,身体又不好,锄头挥不动,种菜困难,看不起病。堂客不识字,个子又矮,城里的城管很“凶”,卖菜不能摆地摊,只能“打游击”挑着叫卖,很是辛苦,赚不到几个钱。儿子在附近村级小学读书,学费太贵,负担不起,想把堂客和儿子接回来。

不久后,老高一家都回来了,乡村两级依程序拟将他们列入新增贫困户进行帮扶,我们到他家现场核实。

老高背了一梱柴赶了回来。春凤给每位客人端来一碗茶,尽管有人趁她不注意,偷偷把茶倒掉了。老高木讷,春凤搂着儿子和我们促膝而谈。

春凤说,自己是少数民族,家里很穷,没上过学,只会写自已名字,现在老家的详细地址也搞不清了,十几年没有回过娘家,也不想回。公公在她来的前5年就死了。老公刚过50岁,身体就那么差,就是从小没有吃好造成的,造孽啊!但他对妈妈很孝顺,过年过节过生日都跑到60公里的山下去送礼。

夜幕降临,一家三口整整齐齐站立在一起送我们,两口子异口同声对我们说:希望我们帮帮他们这一家子。眼神满是期待。

不久后,政府将老高一家纳入易地搬迁户,搬到集镇的爱心大屋。乡村干部带他们去看新房,办理手续。“拎包”入住后,我和乡村干部提着礼品上门贺喜。一家人住在新房子里,其乐融融,好不开心。

接下来几个月,我经常能看到老高背锄头、挑尿桶、提篮子的劳动情景。见到我,一般都有眼神交流。村干部说,现在老高心情好,身体也好转了,戒了酒,很勤快,种了几亩蔬菜,还要我们帮他销售。每每看到这一幕,听到这一说,我们的内心是温暖的。

那次买菜,偶遇春凤,既是意外,亦是惊喜,表明这一家子的生活走向了正轨。我很惊诧,也很感动,一个来自遥远异乡的没上过学的女子,竟然有如此深重的感恩之心。

扶贫归来转眼两年多,生活早已回归往常,我习惯在周末到市区一家较大的农贸市场采购一周的食材。

今天清晨6点多,我停好车,直往市场门口路边一处人多的摊位走去。这里以前没有摊位。只见三米多长的地摊上摆满了西瓜、子南瓜、辣椒、黄瓜、苦瓜、丝瓜、南瓜花、豆角、苋菜、空心菜……一堆堆,一筐筐,五颜六色,人见人爱,散发鲜嫩的气息,感觉才离开菜园,正流着浆。这一家可以实现“一站式”采购,七八个顾客有的埋头挑选,有的站立称重刷微信。女摊主嘴里不停在回答问题或告知货款,耳朵在收听微信收款的语音提示,左手把空袋子递出去,右手把菜袋子接过来,在忙碌和谐的言与行之间,完成一宗宗小买卖。

我听着声音好熟悉啊!待她抬头,巧了,这不是沩山的春凤吗?我故意大声用沩山口音逗她,引起她的注意:“喂喂喂!我是沩山的呢!”她手上依旧忙个不停,眼晴却顺着声音朝我这边扫过来,刹那间露出惊喜:“啊!你住这里?随便拿喽!”说着就忙去了。

我蹲在地摊旁,几乎每种菜都爱不释手,一下捡了好几袋子。看着春凤不那么忙了,提过去叫她称。她把我选的子南瓜按了一按,再把地摊上的十几个子南瓜逐个按一按,有好几个被她扔到箩筐里。她说软的是里面已经坏了,外面是看不出,但她不能骗人。

帮我称重间,春凤告诉我:她和老高去年就返回了长沙,这里赚钱多些,每天有好几百元收入。现在又可以摆地摊了,不用交摊位费,所以就转到了这个大市场。只是远了些,老高要开三轮车来回跑几趟,每天早上3点就要起床,没有想到才来这里几天就碰到了我。

我问他们的儿子情况。春凤说,在沩山读初中,准备把儿子放到长沙来读书,已经跟现在的第一书记说了,正在想办法。

说话间,有顾客拿了几根香葱,要称重买单。春凤直接回答说,要几根葱,去拿几根就是了。好家伙!沩山人的朴实一点未变。

扫微信付款,春凤的微信名显示是“向幸福出发”。

我不禁暗喜,站起身来,舒展一下四肢,心情格外舒畅。晨曦透过蓝天白云射过来,照在春凤的地摊上,给瓜果蔬菜蒙上一层炫丽的色彩,照耀着春凤日新月异的生活。

(本文获“助力乡村振兴,奔向美好生活”全国征文大赛散文、报告文学类一等奖)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邓文慧

编辑:喻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