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煤炭坝煤矿(上)
2020-09-17 09:44:39 字号:

在宁乡,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煤炭资源丰富,煤质优良,在全省乃至全国享誉盛名,素有“霸煤”之称。光凭这几句话,估计您已经猜出来了,我们说的是煤炭坝煤矿。煤炭坝煤矿是湖南开采历史最悠久的煤矿之一,它曾连续两年实现超百万吨的产煤量,雄居全省第一。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煤矿人在这里抛洒了青春与热血,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回忆。时至今日,虽然煤炭坝煤矿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伴随着这片热土镌刻下的荣光与成就值得我们好好铭记。

煤炭坝煤矿煤井处的安全标语。

1

煤炭坝煤矿,位于桃江、益阳、宁乡三地交界处。它东距省会长沙73公里,西距常德14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煤炭坝发现煤炭和开采煤炭的历史源远流长。据民国《宁乡县志》记载:煤炭坝著名老矿开自明代,距今三百五十多年历史。

在古代,官府曾多次明令禁止在此采煤,但受利益驱使,仍有部分商人及农民偷偷开采。直到光绪八年(1882年),因制造船炮,修筑铁路急需大量煤炭,煤炭开采才在全国解禁。1895年,湖南巡抚陈宝箴上书,奏请设立湖南矿务局,第二年派采矿工程师到宁乡勘测开采煤炭,设立宁乡苦竹寺官矿分局,并在三都洋泉湖、五亩冲等地开矿。此后,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煤炭坝地区先后开办了利济、鼎丰、天一、守一等十七家煤矿公司。这些小规模的煤矿公司加上当地农民开办的一些小煤窑,使煤炭坝的煤炭开采一直属于“小打小闹”的状态,年产量仅两万多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宁乡县政府从资本家手中接管煤矿,成立国营煤矿公司。当时煤矿只有跃进一个煤井,职工总人数350人。通过向苏联学习,跃进煤井的生产水平和生产环境有了一定提高。

1958年后,由于工业迅速发展,煤炭需求量增大,原有的产煤能力不能满足需要,两年之内,煤矿先后开发了西峰仑、老山边等八对矿井。矿里职工人数也由原来的600多人增加到了3900多人。1958年,全矿年产煤炭跃至20多万吨,到1959年,产煤量达到了40多万吨。由于矿区产能不断提高,1959年6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公安部部长的罗瑞卿还视察了煤矿工作。1960年,煤炭坝煤矿被列为湖南省重点煤矿。“煤炭坝煤矿有几个特点,首先它的煤是2号肥气煤,发热量有6000多大卡,素有‘霸煤’之称。同时煤炭坝矿井的地下水量相当大,最高能达到1万多立方/小时,是全国有名的大水矿井。”原煤炭坝煤矿矿长姜里仁向记者介绍。

受地下水影响,煤炭的开采只能停留在茅口灰岩上层,严重阻碍了煤矿发展。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这一问题才被成功解决。此后,煤矿正式进入迅猛发展阶段。1971年12月,年产15万吨的竹山塘矿井建成投产。1972年12月,年产45万吨的五亩冲矿井正式投产,这是当时湖南最大规模的矿井,它的投产为之后煤炭坝年产煤破百万吨打下了坚实基础。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煤炭坝煤矿西峰仑、跃进、竹山塘、五亩冲四大矿井的分布格局正式形成,煤矿发展步入腾飞时期。

2

煤矿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着周边县市的年轻人前赴后继涌入煤矿工作,当时煤矿工人的收入和福利待遇远丰厚于其它职业。一时间,大家都以争当煤矿工人为荣。在这股浪潮中,1971年19岁的刘红春从汉寿老家来到了煤炭坝,成为了一名井下采掘工。“那时候我们年轻又是新同志,进矿之后大家纷纷以欧仁杰同志为榜样,他虽然没读过书,但是因为勤劳肯干,成为了党代会的代表和全国劳动模范,我们都特别佩服他。”原湖南省煤炭坝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竹山塘分矿矿长刘红春回忆道。

凭借着吃苦耐劳的拼劲儿,刘红春和同事们夜以继日扑在工作上,每天在井下待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十个小时。与其他职业不同,煤矿工人一下井,随时都会遇到不安全因素。“当时煤矿的机械化开采程度非常低,基本靠人工,而且矿井内通风条件非常差,我在搞掘进的过程中,有好几次晕倒了。”

用矿工的话说,没有非凡的毅力和吃苦精神是适应不了煤矿工作的。也因为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不少年轻人打了退堂鼓。但是困难吓不到勇士,上世纪七十年代,煤矿招收了数千名年轻职工充实中坚力量,其中不乏许多高学历优秀人才。原煤炭坝煤矿党委书记陈德亿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和我一起从中南大学毕业的学生矿里就有3个,其他大学的学生也很多。煤炭坝煤矿是湖南省最大的一个煤矿,好多大学生毕业都想往那里分。”

上世纪七十年代,煤炭坝煤矿正如现在的朝阳产业,欣欣向荣,充满活力。年轻工人的到来,为煤矿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全体干职工的齐心协力下,煤炭坝煤矿被益阳地区评为了学大庆先进单位。1974年,煤矿还建起了工人俱乐部、幼儿园、职工子弟学校、职工医院等,切实解决了读书、就医等问题,这也让煤矿成了矿工们的第二故乡。

1975年—1977年间,五亩冲矿井开始应用了80型采煤机采煤,月产煤15000吨。西峰仑矿井突破设计能力,年产煤21万多吨。为扭转北煤南调的局面,煤炭坝煤矿开展了夺煤大会战,为支援国家建设输送了大量的“工业食粮”。同时,为解决管理骨干紧缺问题,煤矿兴办了“七·二一工人大学”,培养了大批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充实干部和技术队伍。

1977年,煤炭坝煤矿年产煤炭量提高到70多万吨,一跃成为了全国中型煤矿企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神州大地,国家工业飞速发展,煤炭供不应求,煤炭坝煤矿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陈德亿说:“上世纪80年代,煤矿效益是最好的。当时每年都会开一个订货会,需要煤的就提前预定,没有报计划的,煤不发给你。”

1979年到1984年,煤炭坝煤矿通过整合资源,矿里的机械设备更加完善,是当时全省技术设备最强的煤矿之一。同时为了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满足矿区发展需要,从1985年开始,煤矿响应国家号召,对煤矿职工家属实行到矿落户政策。一时间,住房、就学、就业成了摆在煤矿管理层面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小孩子要读书,家属要住房,所以那几年建了2800多套房子,学校从小学到高中一共有40多个班。当时为了安置家属就业,矿里还搞起了多种经营,收益很不错。”姜里仁回忆道。

随着家属落户政策实施,矿区人员陡增。这也促进了煤炭坝镇的商业繁荣,当时镇上还收获了一个外号“宁乡小香港”。

煤矿工人下井作业场景。

3

在那个激情迸发的年代,煤炭行情景气,工人生产热情高涨,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1988年,以国际劳工组织负责人为首的联合国劳工考察团特意来矿考察工作。1989年,五亩冲矿井由年产能45万吨扩建到60万吨。随着四大矿井机械化程度提高,在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产品质量和标准化管理上遥遥领先于省内同行,1989年和1990年连续两年煤炭坝煤矿原煤生产超100万吨,创历史最高年产记录。

随着煤矿的快速发展,到1990年,煤矿职工人数由1952年的350人增加到6445人,落户家属2万人。从1951年到1990年,煤矿累计生产原煤1887.88万吨,产生利润四千多万元,贡献财税三千多万元,成为了长沙市大型企业之一。1990年,煤矿被中国煤炭统配总公司评为多种经营先进单位。五亩冲矿井被中国能源部命名为质量标准化矿井。从此,煤炭坝煤矿“誉满三湘”,吸引着省内外,乃至国外的煤矿企业前来学习、取经。

从寂寂无名的小煤矿到享誉三湘的国家大二型企业,煤炭坝煤矿取得的辉煌成就得益于时代的发展需要,也是一代又一代矿工埋头苦干的结晶。历史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在煤炭坝煤矿发展鼎盛过后,猝不及防的经济危机给了煤矿重重一击。此后,煤矿又经历了几番沉浮直至最后破产关闭,这中间有欢笑、有泪水、有无奈,也有奋进。之后,我们将继续为您讲述煤炭坝煤矿的故事。

扫码看视频

撰稿:喻梦霖

文史专家:孙意谋 谢仲舒 李乔生 文国旺 徐拂荣 姜福成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