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南轩文化园:八千里路云和月 情归官山竞风流
2020-11-06 09:52:59 字号: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段华良 刘淑兰 小范婷

南轩文化园位于巷子口镇官山村官山下,山上树木参天、溪水长流,山下青羊湖畔,碧波盈盈,山水相映,环境优美。

官山原名罗带山,地处龙塘,沩水之滨,衡岳余脉。因此处葬有南宋著名宰相、民族英雄、抗金名将魏国公张浚及其子南宋一代大儒、教育家、岳麓书院山长、湖湘学派一代学宗、湖湘理学创始人张栻。自南宋以来,历代朝廷对张浚父子敬仰有加,明代嘉靖三年,明世宗下诏修复张浚父子坟墓,敕建“张浚祠”,并下旨建“南轩书院”,御书匾额,命其墓地为“官山”。并将张浚、张栻父子祠墓纳入国家祭祀典礼;由首辅杨廷和撰写了重修张浚祠堂记;清代同治皇帝下圣旨,要求在官埠桥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淹不灭的是文化薪火,隔不断的是民族精神传承。2017年,正值朱张会讲850周年之期,宁乡市委、市政府启动南轩文化园建设。南轩文化园包括南轩门楼、碑亭、官埠桥、南轩书院,占地面积96.9亩。同年11月5日建成开园。

蒿草之下,或有兰香;茅茨之下,或有王候。最初的张浚父子只有撒下种子,拥有一山葱茏,历史却给了他俩整个春天。

10月20日,《走读宁乡》采访组记者带着一份对先贤的景仰,接受了一场文化的洗礼,来到南轩文化园瞻仰张浚父子,探寻这里厚重的历史人文。

南轩文化园航拍图。

世人之所仰望 学者之所依归

秋日如画,金色麦浪,大地装满金黄;阔叶高草,秋江如练,丰满山川发亮;果实累累,瓜甜子少,柑橘熟透山岗;野花满山,万紫千红,楚沩万里飘香。出城飞驰百余里,远远看到雨后的衡岳余脉——官山,薄雾缭绕美如画,如同似梦如幻的仙境。

车停于104县道之侧,见到一处高大挺拔的三开间汉白玉牌坊——南轩文化园门楼已赫然在目。“以尧舜君民心振千秋沉溺,承孔孟性理学起一世膏肓。”门楼上,由著名书法家鄢福初书写的楹联镌刻其上。高度概括了张浚父子一生的功业与对后世的影响。张浚,字德远,官至枢密院使,封魏国公。领导岳飞、韩世忠、刘光世一生力主抗金,纵横驰骋,战功卓越,遭投降派排斥,终无望收复失地,病逝他乡。“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其心其志,在隐忍偷安、一派求和声的朝廷中,不啻于一声惊雷。其磅礴孤绝之音,仍能震醒后世碌碌无为、昏聩不明的为官之者。

其子张栻至忠至孝,遵其遗愿,将其安葬于龙塘之原,辞官为父尽孝守墓,并在父亲坟墓边不远处创办了南轩书院,精研理学,讲习授徒,终成一代大儒,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张栻死后葬在父亲身边。门楼四周绿树参差,兰草幽篁,平添意趣。远望水如罗带,山似屏风,万千气象,尽在苍茫辽阔处。

进入南轩文化园第一道门楼,沿公路盘旋而行一千多米,就能见到一座长约一公里的虹桥横卧青羊湖,气势非凡。这座桥叫官埠桥,这是通往南轩书院和张浚父子墓地的桥梁,全长264米。目前,青羊湖,正值深秋枯水季,只剩湖中间有涓涓细流缭绕而行,大部分河滩野草丛生,牛羊在草地上散漫徐行、低头啃食。如果在丰水季节,水波漫至湖堤,绿水汤汤,岸芷汀兰,白鹭斜飞,定是另外一番景象。

桥头有碑亭一座,名“下马碑亭”。雕檐飞角,翼然若振。亭子里并排安放着刻有“大小文武官员到此止步停车”的两块二米多高石碑,石碑灰白色泛黄,一看便知年代颇久。据史载,1869年,清代同治八年,朝廷重建了张浚张栻墓,同治皇帝并下诏书“大小文武官员至此止步下车”。同时,还下旨优待张浚后人,免除张浚后人的一切差徭杂役。

闭上眼,耳边犹如响古道上传马啸铃响,一批批达官贵胄、平民黎首、书生士子远道而来,心怀虔敬,用脚步一次次丈量一代名相一代大儒的人生、品格与学识的厚度,又将这一份厚度融进自己的生命,融进中华文化的传统血脉。

据了解,这碑刻就是御书石刻原件,不是复制品。该御书石刻碑原件,曾经散落在民间,是湖南大学陈谷嘉老教授任岳麓书院院长时,在官山村一农户的猪圈内找到的。安放在这里,就是为了还原历史原貌。打量石碑,分明看到了我们的先人对一代名贤的敬仰,分明看到了光阴岁月中那份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

官埠桥。

前不愧于古人 后可师于来者

从此岸已然能望见对岸的南轩书院,粉墙黛瓦,错落有致。要抵达南轩书院,须登上“官埠桥”步行通过。官埠桥为钢筋水泥桥墩、木质结构桥身、桥面、桥栏的步行桥,两侧平坦,徐斜转折,中间为圆拱,须拾级而上然后沿梯而下。漫步桥上,青山满目,绿水长流,白云悠悠,天地旷远,自有蒙蔽于心的尘泥被徐徐吹落,而有悠然通透之感沁入胸怀。

十分钟的步行,来到了官山下的南轩文化园。只见这里楼台壁照、曲径回廊,尽显古香古色,肃穆安祥。南轩湖,用一湾碧水,满目诗情,迎接从官埠桥下来的游客。缓缓地绕湖一周,穿过“忠孝勤俭”牌坊,路过圣旨碑亭,踏上石拱桥,看青山云影倒映于一湖碧玉之中,赏游鱼青荇、碧荷红蓼,等清风徐来,水面微澜,在江南的云水间濯洗一颗尘心。

南轩书院以张浚张栻墓为依托,以传统书院建筑结构为基本格调,整体为传统书院建筑结构,体现浓郁的书院文化氛围。正门悬“南轩书院”匾额及“精忠贯辰极,道脉雄古今”的门联。踏进书院大门,仿佛听到南轩先生的脚步声、辩学声、吟咏声、喟叹声穿越800多年的时空传来,清晰可闻。我放慢了脚步,有如醍醐灌顶,循着萦绕于心的音韵细细探寻光阴吐纳出的华彩。

南轩书院院落中轴为张浚祠堂和张栻祠堂,书院内设有文化陈展室、讲堂、会议厅、藏书阁等,历史底蕴浓厚,人文环境优美。其中,陈展室以张浚张栻生平为主线,集中展现了南轩思想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历史底蕴浓厚,人文环境优美。背靠官山,面朝青羊湖,青山绿水相间,宛如为一幅美轮美奂的水墨画。

据史料记载:张氏宗祠和南轩书院有过几毁几建。在明朝,凤阳胡侯明善,以名进士令宁乡。居一年,政通人和,占地四十余亩,重建了张魏公父子宗祠和南轩书院。祠堂门庑秩秩,缭以周垣,俎豆西陈,名冠动色。书院诗书继世,文脉宏昌。童子课读,朗朗书声。这是一段繁盛的历史,也是几百年来一份文化的珍藏。

由于张浚张栻父子在忠君爱国、传道济民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历朝历代对张浚张栻都十分怀念。“外为军民之所仰望,内为学者之所依归。治民以宽,事君以敬,光明正大,表里辉映。”朱张三次相见,为中国文化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产生了中国文化学术史上的一桩千古佳话——朱张岳麓会讲。张栻逝后,朱熹千里迢迢来到张浚墓前祭奠,写下著名的《拜张魏公墓下》;南宋词人刘过经过墓前时,题下《挽张魏公》:“背水未成韩信阵,明星已陨武侯军。平生一点不平气,化作祝融峰上云。”

南轩,不一样的名号,文化的符号,书院的雅称,都是贴切不过的。张栻主管岳麓书院教育,长达八年,传道授业。反对功名利禄之学,开展学术交流。湖湘文化奠基人更是实至名归。当年朱张问道,经世济民,在湖湘大地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出书院后门,便至官山南麓,穿过柏松,拾台阶而上。离张氏父子陵墓越来越近,心中的肃穆而庄严感越来越强,恍然自己触摸到南轩书院的六百年文风,湖湘文化的源头脉搏一样,让人庄重而向往。

只见两座墓冢,翠柏拱绕、肃穆清寒,背依九曲奇峰,深情凝视南轩书院。左为“宋大儒张南轩先生之墓”,右为”宋元辅封魏国公张公德远之墓”。两座墓的格局形制相仿,以花岗石砌成墓围,前立石华表,以三合土筑成凸字形封冢,冢首竖青石墓碑。整片墓地静悄悄,没有一丝声响。绵绵的飘雨落在石碑上,凄凉的风寂寞地低语,唱着那古老的歌谣,为这里沉眠的逝者轻吟。

青山无言,石阶清寂,唯风入松林,传来阵阵使人神清魄澈的尾音。想到长眠于此的名相先贤,浩然清气滋养一方山水人文,精研妙悟开湖湘学派一脉道统,死后皆不归家山彰显凛然之志,养下一抹悲壮的乡愁。

南轩文化园忠孝勤俭门楼。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