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宁乡出发,一路北上,出武汉、穿郑州、过北京、越长春,就会到达一个风景秀丽、瓜果飘香的城市——舒兰。这是一趟跨越南北全程2500多公里的旅程。一百多年前,宁乡的一位先贤正是沿着这一路线,去到吉林,成为舒兰的首任父母官。他在这里勤政为民、造福百姓,用实际行动感动了舒兰人民。他就是廖楚璜。百余年过去,舒兰人民一直铭记着这位父母官。廖楚璜因何原因来到千里之外的舒兰?他在舒兰又作出了哪些功绩?本期《沩水春秋》栏目组特意前往吉林舒兰,探寻廖公足迹,讲述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民不能忘的感人故事。
舒兰人民为廖楚璜修建的纪念亭和纪念碑。
一
10月的舒兰,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城中心的廖公广场上,不少市民聚在一块儿惬意享受着秋日暖阳。不远处,廖楚璜雕像默然矗立,深情凝望着这座东北小城……
舒兰,在满语里意为“果实”。据史料记载:旧时舒兰境内霍伦川、四合川一带盛产山珍、山果,被清朝政府列禁为封贡禁山,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大量山珍果实。而舒兰驿站(今溪河镇舒兰站村)则是果实集中之地,舒兰的县名正是来自于舒兰驿站。被清政府的柳条边封禁了二百余年后,到1860年,舒兰地域才弛禁。此后随着移民增加,垦田面积不断扩大,出于征粮纳税的需要,吉林省总督徐世昌和东三省总督锡良都曾奏请设舒兰县,未获准。1910年4月27日,吉林巡抚陈昭常再次奏请,朝廷旨准。至此,舒兰正式设县,吉林省公署委任廖楚璜为知县,开设正堂总揽全县政事。宁乡人廖楚璜为何会赴东北上任,这还得从他的经历说起。
据民国《宁乡县志》记载,廖楚璜(1868~1937),字麓樵,洋泉人(今回龙铺、煤炭坝、白马桥一带),少贫,好学不倦。清光绪年间中举人。后选送至日本弘文师范留学。归国后,廖楚璜与翰林院编修谭延闿及宁乡名士周震鳞,在长沙创办了城南优级师范及周南女学。1905年,廖楚璜应盛京将军赵尔巽之邀,赴奉天任方言学堂监督,后任提学使司署科长。1907年,经奉天学务公所选派为省视学员。就这样,廖楚璜从宁乡来到了东北。
1910年初,廖楚璜以舒兰县候补知县身份在舒兰驿站成立了设治局,在这里开始了舒兰建县的筹备工作。他参加了吉林省民政司组织的舒兰、额穆(蛟河)两县实地勘界,并会同舒兰域内绅商共议城址,多番实地踏勘,拟定选址方案:“朝阳川(今朝阳镇)全县人口密度居于中心、交通枢纽之地、商业繁荣、有居民数百家,实是设置县城的理想之地。”之后,报经省民政司核准同意,朝阳镇被确定为舒兰县县城。1910年春,廖楚璜开始对县城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规划。“老县城是长方形布局,南门到北门长1000米,东门到西门是500米。县城外设有城墙,挖有护城河,四个城门宽为3.5米。”舒兰市朝阳镇政府退休干部李财特意带领我们查看了老县城遗留下来的城墙印迹。
老县城的规划,寄予了廖楚璜对舒兰的无限期望。他把城区划为四个屯,四个屯名的前一个字连起来读就是“朝向景贵”,寓意着对美好和富裕生活的愿景。县衙内设行政科、游巡队、实业局、税捐经征局、财务处、巡警局等。这些机构的设立,为后来廖楚璜治理舒兰打下了基础。
吉林省舒兰市。
二
正当廖楚璜殚精竭虑,为舒兰的未来精心谋划之时,一场瘟疫猝然来袭。1910年冬天,东北鼠疫泛滥,舒兰也未能幸免。这是一种传染性强、致死率高的烈性传染疾病。人心惶惶之际,廖楚璜不避危险,深入疫区前线,以雷霆手段阻止了瘟疫在舒兰地区横行。直到现在,当地老百姓都传颂着他的防疫故事。舒兰市溪河镇政府退休干部钟孝义告诉我们,他太爷爷那辈儿就见证了廖楚璜当年组织群众抗疫的情形。“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害怕,廖楚璜来了以后先把尸体进行集中焚烧。当时很多老百姓不同意,讲究人入土为安,廖楚璜就动员说服,采取强制手段进行火烧。之后又采取封桥、封路、封屯儿的措施,很快取得成效。”
翻开《舒兰县志》,上面明确记载了当时廖楚璜采取的防疫措施:“廖知县亲抵疫区巡查;指令巡警所、乡正副应分途办理防疫事宜;县成立防疫局和防疫检查所,各乡设防疫所,并派医生,准备药物,随时施救;对疫区封锁隔离;疫患死者及其衣物以焚烧或深埋七尺,以减绝毒种。”当时这场世纪大鼠疫,共造成了东北六万多人死亡。但在舒兰仅“110余人死于鼠疫”。这都得益于廖楚璜采取的五大防疫措施。鼠疫的有效治理,让廖楚璜勤政爱民的形象深入人心。“我们溪河人民到现在都讲他是我们舒兰的救命恩人,大伙儿都说他是清朝于成龙式的县长,十分拥戴他。”钟孝义激动地说。
三
清朝末年,烟毒泛滥。深知鸦片危害的廖楚璜,在任知县的第一年就下令:官绅百姓,勒限戒烟(鸦片),限到翌年二月戒完。1911年2月又发布《禁烟劝令》,规定:凡私种、私开烟馆、私藏烟土者,除照律办罪外,所有房产、土地一律查封;私吸大烟者除将本人办罪外,还要酌量家产重罚;知情不举者,一并以连坐惩处。此次禁烟行动很快在舒兰全县铺开,数月之内,就大见成效。
之后,廖楚璜大力倡导文明,革除封建陋习,让舒兰的社会风气得到有效净化。在舒兰的两年多时间里,廖楚璜以优惠条件鼓励民众开荒、修积谷仓以备荒年深得民心。他筹划舒兰水利建设,疏通沟渠,以轻水患。同时,修筑道路桥梁以便交通,促进商品发展贸易,当时县城内,商铺林立,经贸往来十分繁荣。
留学归来的廖楚璜,深知教育乃发展基础。1911年3月,廖楚璜在县城内成立劝学所,负责承办教育事宜。之后,又创立了舒兰县初、高等小学,并在白旗、水曲柳岗街等地成立了四所官立初等小学,为舒兰官办小学堂之始。同时,他鼓励私人办学,使更多的人能有读书的机会。今天,这些学堂有的已成为百年名校,为舒兰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人才,而廖楚璜亦是舒兰教育最初的奠基者。
当时舒兰境内胡匪猖獗,为了维护社会治安,除了筑起城墙、建筑炮台,以防止胡匪侵犯外,人们还经常看到廖楚璜屡次带领警团巡阅县内各区,向上级请示购买民枪,用以防御匪盗,促进新政在舒兰的实施……廖楚璜勤政务实的工作作风、亲民爱民的处事态度,很快让舒兰的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状态,老百姓对这位父母官交口称赞。李财说:“他比较勤政,经常到百姓家里走访,对百姓的生活无微不至,没有一点官架子。”
1912年农历5月,廖楚璜卸任离开舒兰,去往农安任职。离任之际,舒兰人民感念他的爱民之情,夹道相送,又自发为他树碑颂德。碑身正面镌刻有“廖公纪念碑”五个大字,背面则刻下了“民不能忘”四个大字。“廖楚璜在舒兰只任了两年的知县,这两年他作为一个湖南人融入了舒兰百姓之中,使舒兰老百姓有了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所以当廖楚璜离开舒兰的时候,舒兰人民在纪念碑上只写了四个字,民不能忘。这四个字就充分表达了我们舒兰人民对这位老人的怀念和纪念。”舒兰市政协文史研究员陈友义介绍。
廖楚璜雕像。
四
从宁乡到舒兰,跨越了千里的空间距离,克服南北环境、生活上的差异,廖楚璜真正融入了舒兰,把自己当成了舒兰人。正因如此,廖楚璜才深受舒兰老百姓的爱戴。从舒兰离开后,廖楚璜在吉林任职多年,之后又南下在江苏宜兴、安徽巢县任职。这中间他曾回过吉林,却再也没有到过舒兰。廖楚璜晚年回到家乡,与同乡好友齐璜,也就是抗日名将齐学启的父亲一起研习佛学,并赴密印寺整修佛寺。1937年,廖楚璜在老家逝世,享年69岁。2020年,廖楚璜墓被列为宁乡市第十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百余年间,舒兰人民始终铭记着他们心目中的父母官,传承着廖公精神。
1940年,舒兰县伪公署由朝阳迁至如今的舒兰市区,人们为廖楚璜树立的纪念碑也随之迁于公署院内。之后,历史变迁中,纪念碑被推倒就地掩埋,直到2007年,这块纪念碑才重见天日。舒兰市文物管理所所长王福安介绍,发现石碑后,他们立即做了妥善保管。“经专家鉴定,这块汉白玉石碑为国家二级文物。”
2019年,中共舒兰市委、市政府在政府大楼前建廖公广场、筑廖公碑亭、塑廖公像。他们在这里追忆廖楚璜,并把这里作为全市党员干部主题教育的重要基地。廖公精神在百余年后,仍在舒兰大地上薪火相传。中共舒兰市委党校行政管理教研室主任朱宇说:“建立广场、碑亭,就是要告诫舒兰的后任领导干部一定要像廖楚璜一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一个民不能忘、受民敬仰、为民爱戴的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
廖公广场上,铜制的廖楚璜塑像吸引着人们驻足,这座塑像表达的正是廖楚璜离任舒兰前,对舒兰山山水水和黎民百姓的依依惜别之情。透过塑像,我们也仿佛能看到廖楚璜的目光穿越百年的历史,依然深情地注视着舒兰这片热土……
因为廖楚璜,我们宁乡与两千多公里外的舒兰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舒兰人民对宁乡这位先贤的感恩、铭记,让我们宁乡人心生温暖和无限敬意。当然,这座瓜果飘香、风景秀丽的东北小城,也值得我们宁乡人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北国风光,了解先贤故事。
撰稿:喻梦霖
文史专家:孙意谋 谢仲舒 李乔生 文国旺 徐拂荣 姜福成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20/11/12/8579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