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柯明
捧读潘定国老先生的回忆录,我意识到:当代盛世的一个特征,是老年人乐意写回忆录,他们有这份心、有这份冲动、有这份持久到底的老来激越。唐人爱写诗,唐诗及其诗性生活是盛唐的文化特征。今日中国,老同志爱写回忆录,是中华盛世的征兆之一。老一辈有条件写,网络书写让他们年轻似乎不止一轮次,纸质出版还能挺住老而弥笃的存在感。老人们真是很精神、好气神!潘老乃其中之一。
潘老这本十余万字的回忆录,似长长虹吸的岁月流管,插进了盛世的瀚海。然而他的书写,是盛世的前端,是共和国不平凡的履历、最艰辛的征程、当记忆的来路。用潘老的儿子、湖南省宁乡市资深电视媒体人潘红星的话说,“父亲亲身见证了解放、土改、肃反、反霸、合作化、反右、公社化、大跃进、社教、文革、改革开放、互联网生活”,显然的,潘老的回忆,是盛世的一枚沧桑符号,让哲思者明晓盛世何以成盛世,让动情者感喟盛世必倍加珍惜。同龄老者读此书,可重温沧桑终至幸福的转换;年轻一代读此卷,可带着距离美的后来从容,尽量读进去一点点,读懂些,为自己的当下幸福,加几缕经年不远的风味。就这么简单的相品于回忆,不至于相忘于江湖、相忘于岁月沧桑,同龄老者又有了一位文化老伴,年轻一代则多了一番也似走过。生活就是这么有效叠加的,偏偏相加的是盛世的沧桑回忆录,一滴老汗怀想烈日,一杯老酒饮过风雨,晒过醉过的大地更懂得丰收。
我捧读潘老的回忆,想着这位我熟悉的前辈,该是一位什么样的过来人和德望者:
他是一位标准的湖南宁乡人,正直而扎实的走过几十年县民岁月和领导干部生涯;
他是一位标准的共产党追随者,一辈子听党话、感国恩、磊落于社情、颐洽于民生;
他是一位对事也怼人的较真者,一旦他发现这事儿有错,且错在人责。然他更是一位厚道的同伦者,从不闲议他人非原则性的不是,他又是一位顾着友情办事、看着后辈忙帮的人。他应同龄老友吴新邦先生之约,给孩子们上作文辅导课,从文路上对人送了一程又一程。这成为他金秋最鲜明的三个亮点之一,余热给孩子。另两个亮点:门球养身体和上网养心情。
他是一个值得同仁信任、晚辈信服和不妨看一看学一学的人!虽然他一直只是县里面的一位普通老干部,却是一位有品性、寓风范的长者。
我捧读潘老的亲历,阵阵老人言,受益在眼前:
他说,对他一生认知能力和做事方法影响最大的文章,是毛主席的“两论”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以及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两个伟人,一个是湖南老乡,一个进一步浓缩到宁乡老乡,以哲学文理塑造着他和一大批那时代的干部们。这些名篇,晚一辈的我也觉得很是该读,确实管用。
他说,“我这个人还是蛮幸运的,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父母早亡,一直沐浴着共产党的阳光。宁乡四中读三年,期期都给奖学金。党资助读书,党给工作,党给薪酬。如今养老金逐年上涨,老两口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这个态度其实是普通中国人最恰当的站位。谁读不懂共产党,谁就读不懂中国;谁读不懂基础的民心,谁就读不懂共产党;谁读不懂共和国的沧海横流、沧桑看云,谁就读不懂基础的中国民心。
他以自己的亲身演绎,告诉我们民间的真实一幕。1949年开国大典不久后,宁乡山冲里村民上演了“解放台湾”的自编戏,演蒋介石的老杨唱道:“我在台湾怎生安宁,打仗打不赢,舍不得宋美龄。”民间的词句就是那时的民心,共产党毛泽东怎么可能不赢?
他参加了抗美援朝的全县动员宣讲,光是宁乡各界捐赠的爱国款项,就可以买两架飞机,只是没有像“常香玉号”那么叫“宁乡号”。
2020年底中共中央就国家“十四五”规划出来顶层设计建议,强调“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真正的国史,就是民心史。潘老貌似无名之作,侧映了连续段的民心史。
他作为当年县委办负责县情汇总的一员,回顾了1969年宁乡发生建国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灾害,一些干部群众不幸遇难。县委主要负责人杨世芳躲在屋子里放声大哭,哭完就喊出“大灾大治大干大变”的口号,第二年就实现宁乡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第三年就被新华社作为全国恢复和提振农村经济的先进典型予以报道。谁敢说那些年的干部就没做什么事情。
他还有趣地记载着、与我也认识的周德民老爹爹“文革”后到北京出差,听到马路边树林里青年男女“打啵”,就知道改革开放的春天来到了,树林里的萌动不止是青年人的青春,也是共和国的青春。
他还回顾了在担任县文化馆馆长期间,怎么为“文革”后一个大县文艺事业的恢复而群英荟萃的不容易;更回顾了担任县图书馆馆长期间,通过图书的采集、整理、馆藏,和图书馆的场地权益维护,怎么把一块贫瘠的县域文化载体空间,做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文明创建园地,白手起家,把县图书馆藏书做到三万册、再做到四万册,足以支撑英才辈出。而这些,我本人尤其熟悉,感到亲切、真实、艰辛、奋发。
我还记得,由于我的母亲在县图书馆工作,我家曾在图书馆住过一个时期。少年时代的我最喜欢到潘伯伯家里看电视,并和他讨论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等问题,潘伯伯并不因为我那时还是一个不太懂事的少年而随便解读,而是用他丰富的阅历和见解用心解答,使我从小受益良多。今天,昔日那个有梦的少年,已然年届不惑,渐渐迫近知命,实难忘记当年那份绵细关怀之情。
我所知道的潘伯伯的这些人生经历,写成的回忆录是精彩的和耐看的。作为晚辈的我本没有资格和资本写序,但是情感是可靠的,我带着这份情感,给极其尊敬的长辈潘定国老先生作序。晚辈不才,晚辈微卑,但是面对家国,面对一份很好的岁月沧桑回忆录,真是彼此同心、长幼一心。愿我们的国家、民族、家庭和个人,相融于盛世,都能获取幸福、感知幸福,并且乐意回忆往事,重味艰辛,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
(《潘定国回忆录》即将由《快乐老人报》出版)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21/01/04/8808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