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小范婷 刘淑兰
资福镇珊瑚村位于宁乡中部,坐落于沩水河畔,地处雪峰山余脉乌牛山下,自然风景十分优美,且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珊瑚村古时又被称为“珊瑚冲”,这背后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在那插标立业的远古,有一个忠厚老实的农民在自己的标地上开荒种植时,意外发现了一株珊瑚树。农民惊喜不已,当即赶赴县衙报告了知县。知县得报大喜,亲自进京将珊瑚献给皇上。皇上嘉奖了县令并责其回县后重赏献宝的农民。之后,京城传出消息:经鉴定,献上去的珊瑚是假的,皇上已派钦差前来。一时间,县令和献宝的农民惶恐不安,生怕要杀头。然而,钦差来到县衙宣读圣旨之时,其内容却仍是嘉奖,并将这田命名为珊瑚丘。
原来皇帝认为,献的宝虽说是假的,而臣民的心却是真的,如果不予嘉奖,反而惩罚,那今后还有谁来献宝呢?尽管上演的是一场献假珊瑚的闹剧,当地的人们却十分珍视,感念皇上的圣明,后来珊瑚丘演化成珊瑚冲,珊瑚这个地名也就流传了下来。
美丽的风景、神奇的传说无不令人心生向往。在一个冬日暖阳天,《走读宁乡》采访组一行来到珊瑚村进行深度走读。
珊瑚村产业兴盛,呈现一派和谐景象。资料图片
烈士宋品山:嫉恶如仇守护乡邻
“珊瑚村自古就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近现代史上名人志士不在少数,但在我们当地最有名的还数宋品山将军!”说起宋品山,退休老师杨志强打开了话匣子。
宋品山(1893——1949),名醒,字颖真,原资福乡珊瑚冲人。自幼贫寒。1911年随清军入黔当兵。1915年升为营长。随后进入贵州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升任团长、旅长。1913年任黔西5县市兼毕节城防司令,专好惩处地痞流氓恶霸,杀人众多。
1938年辞职回乡,随即出任湘中自卫总队副总司令兼宁乡县自卫队副队长(队长由县长兼任),率领600多人参加抗日斗争,并严厉惩处地方邪恶势力。当地办红白喜事,宋品山会派人站岗、执勤,在维护地方平安方面做出了大贡献。
宋品山回乡不久,珊瑚冲便遇上了历史以来最大的干旱,连续三个月没下雨,塘干坝净,全部开裂,饮水要到数里外去挑,山中树木枯死,禾苗失收八成以上,佃户急得团团转,一家人抱头痛哭,不少人携妻带子外出讨饭谋生。有民谣为证:“珊瑚冲,一线风,十只炉锅九只空。马湾里,穷发痛,四十八根讨米棍,扁担上挂袋工,有女不嫁珊瑚冲”。
在此情况下,宋品山召集地方富翁(地主)召开会议,内容有三。一是要把租减下来,在五五的基础上改为倒三七,今年交不起的明年交。二是退押,所有押金一次性退还给佃户,不得拖欠。三是发放救济米,分片到户领取,每人五升,不能收钱。以上三条,到会者均签字认可。三五天后,派人上门核查,如有违者,处十倍以上罚金。佃户领到了救命米,对宋品山感激不尽。
1948年,宋品山与姜亚勋领导的湘中游击队开始接触,次年黄唐起义前夕,借给徐尚达等武装起义人员手枪12支及手榴弹、子弹等武器,随后暗中支持起义部队。1949年5月率部投诚,改编为湘中游击队第3团。
1949年7月8日,国民党宁乡县县长叶笃宏率两团兵力,将宋部引诱到大成桥乡草子坳,用机枪封锁扫射,当场死伤56人。宋品山腿部受伤,但面对前来抓捕的士兵,用身上常藏有的3支手枪连发3枪,击倒3个。最终,宋品山因负伤被俘,旋即连同两个分队长和参谋长共4人,被反动派活埋于朱家陇上,终年56岁。此后,宋品山被追认为烈士。
采访当日,杨志强还特意带着记者一行前往探访了宋品山老宅所在地。可惜的是,因世事变迁,宋品山的老宅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口水塘和一片菜地。斯人以逝,精神长存。宋品山嫉恶如仇的精神以及守护乡邻的义举注定被珊瑚村这方土地上的人民谨记于心。
传奇大石魁:因盛产石灰石而显赫一时
拜访完宋品山老宅所在地,记者一行随即马不停蹄赶赴珊瑚村的另一传奇之地——大石魁。
大石魁坐落于沩江河畔,背靠万顶峰系之大仑山,与大成桥鹅山隔河相望。大石魁以盛产石灰石出名,有页岩洞即“大石窟”,传闻是蛟龙出走后留下的龙穴,“窟”与“魁”谐音,后来民间逐步把“窟”读成“魁”字,演变成大石魁。
当年,石灰被作为一种常用且基础的建筑材料和农用材料,需求量极大。大石魁一地所烧制的石灰因品质优良而名声在外。当地村民介绍,民间生产石灰的加工过程非常辛苦,一般要先从山中挖出石灰石,用锤将石灰石击碎成块状,分层放入石灰窑中烧制。石灰石通在适当温度下煅烧即能形成生石灰。生石灰再经过长达24小时的烧制才能出炉成为真正的石灰。之后,这些在大石魁当地烧制出来的石灰通过水运畅销益阳、靖港、汉寿等地。
上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是大石魁的黄金时期,最多的时候有8座轮窑一起烧制石灰。“当时的大石魁俨然是珊瑚冲这一带最繁华的区域,沿线开了药铺、南杂店、豆腐店等众多商铺,还有学校、粮站等。”珊瑚村大石魁组村民张立勋向记者介绍,当时大石魁还有一座兴建于清朝的大戏台,名为万佛宫,被称为当时宁乡第一戏台,可容纳1500余人看戏。逢年过节,方圆十多里的人们都赶到大石魁买货、看戏,一旁的沩江河中船舶成群,街道上来往客商熙熙攘攘,尽显一派繁荣昌盛之景。
采访中,记者得知,资福镇历来鼎鼎有名的荷叶烧鸡也与大石魁一地渊源颇深。张立勋介绍,民国时期,药师袁季能在大石魁开办“袁同和商号”,集药房,屠房,糟房,木房,南北杂货等于一体的商号。荷叶烧鸡是袁季能从祖上传承下来一味治病良方,即根据各人身体不同,利用中药材和烧鸡,对症配药用来治疗身体虚弱,脾、胃虚寒等症。尽管当年袁季能用烧鸡配合中草药治病的药方早已遗失,但袁家制作荷叶烧鸡的方法却被后辈们很好地保存了下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传统的石灰制作手艺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随着石灰产业的衰落,大石窟的繁华也开始日渐消散,万佛宫、仙女庙、八角庭等古建筑在1966年至1976年间遭到彻底破坏。这之后,大石魁人声鼎沸的盛况一去不复返。
繁华逝去,宁静相依。如今的大石魁组道路整洁、绿树成荫,俨然一幅美丽乡村新图景。此前人来人往的大石魁老拱桥已经于2016年翻新。离老拱桥不远的位置建起了一个不大却很温馨的大石魁广场,方便附近居民休闲散步。“我见证过大石魁曾经最辉煌的时期,也感受到了它如今的宁静与祥和,生活在这里很幸福很满足!”站在翻新的大石魁老拱桥上,今年78岁的张立勋感慨道。
张立勋正在介绍于2016年翻新的大石魁老拱桥。小范婷 摄
精准产业扶贫:省定贫困村完成“蝶变”
作为一个省定贫困村,珊瑚村近年来通过强基础、兴产业、准施策,改变了村庄面貌,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稳定了贫困户收入,顺利完成“蝶变”。2017年,珊瑚村成功摘掉“省定贫困村”的帽子。目前,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35户660人全部实现脱贫,打了一个漂亮的脱贫大胜仗。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振兴奔小康必须要有兴旺发达的产业,而产业的选择必须因地制宜。珊瑚村驻村第一书记鲁鹏兵告诉记者,目前,珊瑚村成立了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1300多亩,重点建设了芦笋种植、珊瑚水果、水产养殖、水果等基地,形成了“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
走入位于川门组的芦笋种植基地大棚内,记者目力所及尽是一片绿意茵茵,一株株高档食材芦笋种苗已经长到与人比肩,顺利的度过了存活期。“今年4月就可以测产了,下半年将迎来第一次盛产期,以后就是15年的收获期。40个标准大棚,每个大棚可实现年纯收入7000元。”芦笋基地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芦笋种植项目可为390名贫困户每年带来分红收入,分红期长达5年。记者获悉,该基地还固定请了10余名贫困劳动力干活,扯草、浇水、施肥,都严格按照技术员的指导进行。
离开芦笋种植基地后,记者一行马不停蹄赶往位于珊瑚村新稠组的长沙千木园林有限公司苗木基地。迈入基地,只见新培育的红叶石楠、栀子花等小苗木,正在矮棚内安静生长,几名工作人员正忙着将一批苗木打包,准备装车运往外地销售。“在这里干活工资有100元一天,既照顾了家里,又挣到了钱,我感觉很满意!”51岁贫困户袁金秀正在大棚内手脚麻利地忙活着。
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珊瑚村还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产业扶贫“菜单”,让贫困户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参与其中一项或几项产业,由政府补贴生产成本,合作社和基地免费提供资源和技术,并与贫困户签订单合同。“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劳动创收,76户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和劳动务工与合作社合作,98户种植烟叶。”鲁朋兵介绍,“‘四跟四走’产业扶贫项目中,贫困户养猪的96户、种植朝天椒的17户、参与芦笋种植基地的120户……村级产业帮扶覆盖率达到100%。”
晴好冬日里,珊瑚村一派和谐景象,放眼望去,村组公路四通八达,芦笋、苗木、水果等种植养殖产业基地遍布全村,扶贫车间里工人们操作娴熟……神奇美丽的珊瑚村,已然发生了令人惊艳的“蝶变”。
位于川门组的芦笋种植基地大棚内绿意茵茵。小范婷 摄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21/01/29/8961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