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父爱无声
2021-02-01 10:54:12 字号:

贺文彪

再过两个月,父亲就七十五岁了。虽然不算高龄,但父亲很高兴。他年轻时即患哮喘,咳得脸呈猪肝色,“病态”了几十年。记得他30 多岁时,担心自己活不过40 岁,害怕留下我和几个弟妹做“孤儿”,40 岁时,他又觉得自己没有50岁的命,直到年届六旬,我们才没有听到父亲类似的话。可能他已满足这个寿龄,也可能是子女长大无后顾之忧了吧。

父亲继承了爷爷奶奶的优秀品质。年轻时,父亲在县氮肥厂工作。他闲不住,总利用休息日帮母亲干农活。记得有一次,他喷洒农药时中毒了,睡在躺椅上无法站立,此时正好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来了,父亲异常高兴,但讲话都困难,只见他缓慢的坐起来,虚弱地走到地坪里重新背上喷雾器,又到农田喷药去了。多年以后,身为人父的我才明白,那是一份多沉重的责任、多大的爱心在支撑着父亲的病体!1992年,46岁的父亲退休回家,和母亲一起依靠微薄的退休金养家糊口。刚回农村时,他没有多少务农经验,做事手脚慢,打稻子、插秧、种地种菜显得很不里手。但父亲吃得苦,霸得蛮,咬紧牙关,几次中暑了也不吱一声。慢慢地,家里经济条件好转,父母不再种地了。闲不住的父亲又“另辟战场”,专心种起菜来。每次回老家,父亲都会摘好些蔬菜,让我们带回城里,朋友到我家玩,父亲也会以自己的劳动成果慷慨相赠。

父亲很善良。他兄弟三人,两个哥哥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经济条件就数父亲好一点。记得儿时,物质生活十分匮乏,两个堂兄长时间借睡在我家,有时还在我家“蹭饭”,父亲从不嫌弃。偶尔从氮肥厂带回来的包子馒头、白糖冰棒等稀奇货,父亲一视同仁分配。上下邻里遇到困难,父亲总是千方百计帮忙,好像这困难就是自己家里的。邻居张娃子想继续读书,不善交际的父亲找到学校老师左说右说,硬是帮他解决了入学问题。他常说,做人要有良心,别人有困难能帮就帮,做好事不要求回报。

由于家里进的少用的多,开支大,因而父亲非常节俭,对自己近乎刻薄,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分用。刚工作时,父亲工资低,八十年代中期还不到30块钱一月。当时我刚读高中,三个弟妹也在读书。父亲在单位舍不得用钱,吃的最便宜的菜,每天步行20 多公里上下班。在我的印象里,父亲冬天永远是一件蓝色旧咔叽布衣服,夏天一件变色的背心。但在子女学习上,父亲却从不吝啬。我读初中时,父亲曾一次性从公社纸厂买了几斤白纸,裁剪好装订成册给我用;读高中时,他经常买补脑汁、葡萄糖等营养品,让我有充足的精力学习。大二时,为了筹措我回校的路费,父亲先后向七八个人借钱未果,伤心地流下了眼泪,最后还是外公支持,方度过了难关。经济上的困境一直陪伴父亲几十年,养成了他对自己近乎吝啬的习惯。现在我和弟妹偶尔给父亲买新衣服,他总是收起来舍不得穿,一些破旧的衣物也舍不得丢弃,经常翻出来穿在身上。

父亲苦则苦矣,对长辈却很孝顺。奶奶在世时,父亲每次领到工资,总要拿出一部分给奶奶,并给奶奶买这买那。他对奶奶言听计从,从来没说过一个“不”字。奶奶也不用钱,有时就把钱悄悄补贴给两个伯伯,父亲知道后也无半句怨言。奶奶大病那年,恰好父亲下岗在家,他日夜陪护在奶奶身边,耐心细致做保姆,端茶送水接屎接尿,不厌其烦。他的孝心感动了奶奶,也潜移默化感染着我们这些做子女的。今天我们兄妹四人个个孝顺,即使工作再忙也按时回老家看望父母,与父亲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今天,社会不断进步,父亲已经很少遇见请他帮忙的事了,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今非昔比。父母居住的房子早已翻新为中式小别墅,电视、网络、自来水一应俱全,父亲和母亲在乡下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祝愿父母健康长寿!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