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彝墓。
周氏祠堂。
周春武在清除墓地内杂草。
□文/图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段华良 周杰 李向
周光彝(1910年—1938年),宁乡市双江口人。周光召堂兄。早年就读长沙楚怡工业学校。1932年考入湖南航空训练班,毕业后任第三队少尉飞行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写血书请战,编入空军第九大队二十三中队。1938年12月9日,9架敌机空袭南昌,周光彝身先士卒,带领两位战友以3机迎战9机。交战中,我方1机被击落,另1机突出重围。周光彝以寡敌众,沉着应战,在击落1架敌重型轰炸机后,被包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周光彝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开足马力,猛冲向1架敌机,与之同归于尽,壮烈殉国。
后来,人们在南昌东郊外的青山之中找到了飞机残骸和壮士的遗骨,无不落泪。随后护送周光彝灵柩回湘,被安葬于宁乡市双江口镇长兴社区小字冲青松翠柏之间,年仅 28岁。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周光彝为革命烈士。
英雄逝去,浩气长存。“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重温抗战历史,追寻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用心感悟革命先烈的红色精神,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同时,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一往无前的奋斗力量。5月10日,记者一行来到双江口镇,实地探访周光彝故乡,感受周光彝不畏强暴、不屈不挠、捍卫领土、追求民族解放的伟大精神。
剑划长空
八千里路云和月
初夏的楚沩大地,天空晴朗,万里无云。小车出城沿着宁朱公路奔驰约十分钟,左拐来到双江口镇长兴社区小字冲,一片苍翠的森林,洋溢着和谐自然的温馨情趣。黄材水库北干渠的流水声,山间的鸟鸣声,池塘边儿童的呼唤声,仿佛天簌齐鸣,带给人悠长的生命体味。周光彝的墓就在小字冲的山坡上,周围苍松翠柏,寂静肃穆。
拾阶而上,微风吹拂,树叶沙沙作响。初夏阳光投射下来,树影斑斑驳驳。记者细细寻找周光彝的脚印,歪歪斜斜,深深浅浅,重重叠叠,那是历史的印痕,那是英雄的号角啊。
记者边行边思,当年,周光彝饱读诗书,他肯定记得陶渊明的“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要不然,冥冥之中,他怎么会选择这样一个沉静悠远的归宿?
转眼即至周光彝墓前,看见一位老人,佝偻着身子,正在吃力地拔除墓地内的杂草。记者默默蹲下,与之一同除草。交流后得知,老人名叫周春武,是周光彝烈士旁系后裔,今年七十五岁了,还是记者当年读初中时的学校教导主任。
周春武介绍,周家是宁乡有名的耕读世家。沩水自西向东流经双江口时,在其左岸有一涧水由泉湖黄花港汇入沩江,涧水西边是周姓家族的世居之地,因此当地周姓称之为“涧西周氏”。数百年来涧西周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
周光彝,1910年出生于双江口镇朱良桥村。根据族谱记载,周光彝是“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院士的堂兄。受耕读传家的思想影响,加上周光彝的父亲周叔霖思想开明、眼界开阔,周光彝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先后入玉潭高小和长沙楚怡工业学校就读。
周光彝在玉潭高小就读之余,跟父辈一起做农活。后来亲叔周凤九回来了,周凤九就把周光彝送到长沙楚怡工业学校读书、学技术。
周凤九是我国杰出的公路工程专家,他的爱国情怀深深影响了周光彝。在长沙楚怡工业学校就读时,周光彝勤奋好学,成绩常常名列前茅。1927年,17岁的周光彝从学校毕业后,被汉口礼和洋行聘请,专门从事电池设计制造工作。
当时恰逢湖南航空学校成立,满腔报国热情的周光彝得知消息后,立马报考。不久,他以扎实过硬的本领和机智灵敏的言谈举止通过了考试,编入第2期飞行训练班学习。
半年后,周光彝以名列第二的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初级飞行教官,并被保送到南昌航空学校受训。1932年,周光彝被授予少尉军衔。1934年11月,他调入中央航空学校洛阳分校,任中尉飞行教官。1936年春,时年26岁的周光彝任孝感机场场长。随后周光彝被调到武汉空军总站任飞行管理股股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家陷入了危险境地。日军相继占领了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国民政府被迫迁往重庆,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防御阶段。
战鼓声声,旌旗猎猎。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七尺男儿,铮铮铁骨,周光彝立即呈上血书,申请到战争一线歼敌。
经批准,周光彝当上了飞行员。调至前线后,周光彝多次驾机驱逐敌机,并飞赴淞沪上空轰炸日军前沿阵地及日海军舰艇。由于技术精熟,任务均圆满完成。
“1937年,周光彝因为手负伤了回来过一次。那时日军疯狂进攻,战事非常紧急,耽误一天就有可能耽误战机,所以伤愈后他就立马回去了。”周春武告诉记者,1937年底,养好伤归队的周光彝跟随部队一起,负责守卫南昌上空的警戒线,并负责一批苏制飞机座舱的改造,他日以继夜扑在战场一线,时刻准备着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
“南昌空战前,周光彝受特批,驾机回家乡与亲人告别,但没想到这是最后一次回家乡见亲人。”周春武告诉记者,那是1938年初冬时节,周光彝驾机盘旋在家乡的上空,一次又一次降低高度,寻找自己的亲人及热爱的这一片热土。
父亲周叔霖是个开明乡坤,深知家国情怀。周叔霖用力挥挥手,示意周光彝赶紧回去。
透过飞机的窗户,周光彝深深凝望着父亲,想其必是饱含着眼泪,默默从机舱里掏出一条自己用过的毛巾,扔下飞机。毛巾在空中,随风飘扬,落到周叔霖手中。
以身许国
时空激荡泽后人
返回部队后,周光彝心绪难平,将随身携带的父母瓷像及一封家书寄回了老家。家书写道:此次批准上前线杀敌,乃军人特有之天职,担负着民族存亡之重任。我当英勇拼杀,但敌强我弱,一起飞,即有殉难之可能。一旦阵亡,望弟妹善慰双亲,节哀顺变,应为有英勇杀敌的儿子、兄长而感到自豪……字里行间彰显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充满对家人的深深眷恋。
1938年12月9日,南昌空中战火再次燃起。日军9架轰炸机忽然轰鸣而来,周光彝立即和两位战友一起,驾机驱敌。
“他和两名战友一起奋勇冲向敌机,9架敌机包围了他们,周光彝冲上前去打落了1架,另外一位战友就飞出重围,剩余的8架飞机就围着他的飞机打,情急之下,周光彝果断开足马力,对准1架敌机猛冲过去,最后与之同归于尽,壮烈牺牲。”周春武说。
飞机碰撞时燃烧出的熊熊烈焰,照亮了南昌上空,28岁的周光彝也陨落在这场战斗之中。随后,国民党空军部队在南昌东郊外的山峦中,找到了飞机残骸和周光彝遗骨。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周光彝为革命烈士,并对这位为民族抗战而壮烈捐躯的英雄予以嘉奖。
28年太短,周光彝还有太多的人生理想等着他去实现,他的牺牲令人惋惜;28年不短,周光彝点燃自己的生命,为拯救民族危亡筑起了最牢的基石,他的牺牲令人敬佩。
英雄并不是始终和胜利划等号。南昌空战失败了,但周光彝凭着一腔热血,凭着一腔忠诚,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历史,挺立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他的品质是光明磊落,是浩然正气,更凝聚起民族胜利的磅礴力量。
正因为有了周光彝等抗日英烈的付出,才让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了富强。正如电影《无问西东》中所表达的那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行你所行,无问西东。生于国难当头的艰难时期,周光彝听从了自己的内心,做了他认为最正确的事情,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而涧西周氏,也将这一思想一代代传承发扬。
继周光彝之后,堂弟周光远也毅然加入了飞行员的行列。周光远比周光彝小十四岁,他曾去滇缅支援远征军。抗战期间,周光远执行了数百次任务,在当年获得了三枚飞行奖章。
“周光彝的无惧生死、以身御敌的英雄气概,已经深深地融入周氏后人的血脉……”周春武告诉记者,为传承周光彝烈士伟大抗战精神,激励后人的家国情怀,其后人准备在周氏祠堂里面建设一个展览室,把近百年内周氏家族为国家做出了贡献的人,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阶段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贡献的人和事,展览出来,为周氏家族后裔树立榜样,尽最大努力为国家做出最大的贡献。另外,还正筹备成立一个爱心基金会,扶贫济困,帮助有需要的人。
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永别,每一次落地都必须感谢上苍,战斗在云霄,胜败一瞬间。周光彝对飞行事业的热爱,对天空的憧憬,还有那些国仇家恨纵横捭阖儿女情长,都必需化成命运的音符,飘扬在云间……
断肠声里忆其生,英雄远逝名永传。记者看着周春武手机里周光彝那张黑白照,笔挺的西装,精致的发型,还有那俊朗温润的脸庞,仿佛看到了他的信念、希望、意志和梦想,还有春风春雨,皎洁的月光和灿烂的星辉……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21/05/18/9348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