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袁隆平院士(左)在农科院研究所办公室亲切接见胡爱明。资料图片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喻恩来 谭海鹏 实习记者 王恒
胡爱明是老粮仓镇的种粮大户,2014年12月成为袁隆平院士的合作种粮农户,期间,袁隆平曾多次邀约其去海南参与杂交水稻选种工作。昨日记者前往老粮仓镇采访胡爱明时,他满眼含泪地讲述起自己与袁老相识交往的点点滴滴。
“你用心种粮,技术上我给你撑腰。种好粮是农民的本分,中国的每一个农民把自己的每一分田耕作好,我们才能做到仓里有粮,心中不慌。”袁隆平曾对胡爱明说的这一番话,胡爱明仍然记忆犹新。
2014年12月成为袁隆平院士的合作种粮农户后,这位朴实的农民仿佛有使不完的劲。规模种粮超过14年,今年,他家耕种的水田超过了500亩,预计产粮约400吨。
“这得益于袁老告诉我很多小技巧,用极小的代价解决了大问题。”胡爱明是老粮仓镇的种粮大户,袁隆平曾多次邀约其去海南参与杂交水稻选种工作。
“你看,这是第二节了,由此可以看出大约二十天我的禾苗就可以开花了。”5月25日,胡爱明来到自己的稻田,向记者展示起这位特殊“父亲”教他的技巧。镜头前,胡爱明笼络一下禾苗,选取最高的一支,把它剖开,对记者说:“这是袁老在海南的时候告诉我的。”
说起与袁老的相识,胡爱明已是热泪盈眶。
2007年,胡爱明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不能理解的决定——回家种田。此前,他一直在外从事首饰加工,俗称“打金”。他说:“回来种粮,肯定不会比在外打金差,这样还可以和家里人在一起,日子会过得更踏实。”
8年时间过去了,在镇、村的帮助下,胡爱明所耕种的水稻从60多亩增加到了2015年的1500多亩,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2014年,他所耕种的600多亩水稻,给家里带来了30多万元的纯收入,他也被评为宁乡的“种粮标兵”。
田越种越多,胡爱明成立了爱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令不少人从中受益。在当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将自家的水田“流转”给他。每到农忙时节,他每天所请的人工都在10人以上,多时一天超过60人。这样,他让一些村民在家门口挣到钱。同时,他还利用自己技术、信息等优势,给不少农户种田带来了不少方便。
2014年12月,他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袁隆平。“这个电话让我很吃惊,我只在电视上看到过袁隆平,一个大科学家怎么会给我一个小农民打电话呢?”电话里,袁隆平邀他去长沙见面。感到突然的胡爱明以为遇上了骗子,但怀着对杂交水稻之父的敬仰,他在第二天一早就赶到了长沙市区。“不仅不是骗子,我还真见到了袁隆平。”胡爱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十分兴奋。
原来,袁隆平通过相关渠道得知胡爱明的水稻种得好,主动邀他合作。当年,胡爱明引进了一批Y两优900水稻种子,除自己种植600多亩外,还动员附近村民种了1200多亩。结果,亩产达到了800多公斤。这个水稻品种,正是袁隆平主持培育的。两人见面后,就如何种好水稻进行了一番深入交流。2015年,袁隆平又邀胡爱明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沟通,并把水稻新品种超优1000的部分试种任务交给他。
“他还告诉我,不要到虫期才治虫。禾要种得好,虫期没到就要防。”2016年,胡爱明面对百草枯还束手无策。第二年,胡爱明凭借种粮经验,认为当年得百草枯的几率较大,与种粮大户一起去长沙找到袁隆平。“袁老是这样说的,你每亩田下两包强氯精,保证你的水稻不会得百叶枯。”
“自己尝试过解决,每亩要花四五十块钱。袁老的方法一亩才几块钱,解决了一个大问题。”此后每年,胡爱明都用此方法,使自己的水稻免于病虫害。
“有好的种子,他都嘱咐他的侄儿,徒弟给我安排。”胡爱明说,他会种好田,牢牢把饭碗端在手里,让中国人民吃饱饭,吃好饭。
微风时不时拂过他的田间,稻苗轻轻摇动,好似袁老在轻抚。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21/05/27/9404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