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王凌波:为革命事业献终身
2021-06-15 09:11:04 字号:

人物档案

王凌波(1888年—1942年),名恕平,字抚之。宁乡灰汤枫木桥人。1926年入党,与何叔衡、谢觉哉、姜梦周合称为“宁乡四髯”。

□文/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喻梦霖 图/任铁 何华龙

他是宁乡籍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早期党员。他在“宁乡四髯”中年龄最小,但勤奋好学,才思敏捷,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追随者。他就是王凌波。在王凌波曲折的革命生涯中,他曾三次入狱,在狱中的时间近6年,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展现了一位共产党人的英勇气概。从上海到长沙,再从桂林到延安,王凌波一直为革命事业操劳,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一)

1888年,王凌波出生于灰汤枫木桥一个塾师家庭。1911年,他毕业于湖南高等学堂后,在云山高等小学堂和益阳等地任教三年。1915年王凌波去到广东,先后担任河源县署、高雷镇守使署等职。这段官场的经历,让王凌波开始思考未来的人生方向。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从此不想做官,只想做好人了。”

1918年,王凌波重新回到云山学校任教。两年后,他被推选为校长。受何叔衡的影响,王凌波在学校坚持民主办学,传播新文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26年,在何叔衡的介绍下,王凌波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才知道单做个好人还不够做人的意义,从此便想努力,做个为大家服务的革命者”。“马日事变”发生后,王凌波辗转于益阳、常德、沅陵等地,隐藏身份躲避敌人的重重陷阱。1929年,王凌波来到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随后,他被派往沪西主办秘密印刷厂,负责印发党的机密文件和报刊。1930年9月26日深夜,王凌波负责的印刷厂遭到敌人破坏,17人被捕,王凌波被判刑一年半。文史专家易凤葵说:“王凌波在狱中受尽了折磨,他经受敌人多次严刑拷打,一双眼睛几乎被打瞎,但是他始终没有屈服。”

(二)

1932年4月,王凌波刑满释放,继续在上海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当时他右眼严重受伤,常常眼痛流泪不止,仍坚持工作到天亮。1935年2月17日,中共在上海的机关被破坏,王凌波第二次被捕。这次入狱,王凌波被敌人严刑拷打了12次,判刑7年。但他正义凛然,坚毅不屈,从未泄露党的机密。虽被捕入狱,王凌波对党的事业仍充满了希望,他在狱中做各种健身活动,常用“留得青山在,最后胜利是我们的”来勉励自己和狱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共中央提出释放政治犯。王凌波获释后,立即前往延安。同年10月,他与徐特立被派往长沙,任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主任。易凤葵说:“王凌波当时担任八路军的驻湘通讯处主任,徐特立担任中共中央驻湘的代表。抗日战争时期,王凌波在湖南地区做了大量动员,进行了组织领导工作和指挥工作。”

1938年10月以后,王凌波率领工作人员,辗转邵阳、衡阳等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积极抗战的路线方针,在建立湖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延安及前线输送进步青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40年秋,通讯处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阻挠,被迫撤销。同年九月,王凌波与妻子姜国仁相继在长沙被捕。文史专家谢仲舒说:“1940年9月皖南事变发生前夕,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迭起,王凌波在担任八路军和新四军驻湘通讯处主任期间,第三次被捕。在长沙押至桂林途中,王凌波临危不惧、慷慨激昂地给沿途群众宣讲抗日救亡的革命道理。不仅使群众为之动容,也使押送他的国民党青年官兵深受教育和感化,最终放松看管,使之成功脱险。”

(三)

王凌波脱险后,在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工作了两个月。随后奉命调往延安,任延安行政学院副院长。当时,学校初创,困难重重。他依靠群众,发扬民主,使校务很快走上了正轨。由于操劳过度,1942年9月3日,王凌波因突发脑溢血,在延安逝世,享年54岁。林伯渠曾在悼词中写到:“旧的学问和革命学问相结合,和最新的学问——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蔚然发出奇光,凌波同志即是其中之一。”王凌波逝世后,谢觉哉长歌当哭,他在日记中写到:“海仇山恨累年年,誓作人豪不作仙。学得屠龙才待用,惯于履虎气无前。”

1957年,人们将王凌波与叶挺、王若飞、秦邦宪等“四八”遇难烈士安葬在“四·八”烈士陵园。陵园背枕青山,松柏环绕,面对延河,庄严肃穆。一座汉白玉纪念塔高耸在墓园中,塔身上有毛泽东亲笔写下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几个大字。这九个字,折射出王凌波的一生。他为革命鞠躬尽瘁,虽然生命逝去,时光流转,但他的名字仍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不埋没,永远闪烁着夺目的光辉……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