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军
张浚,公元1097年出生,四川绵竹人。南宋中兴名相、抗金统帅,曾领导岳飞、张俊、吴玠、刘光世等抗金,后人称其“出入将相,垂四十年;忠义勋名,为中兴第一”。
官宦世家 声名显赫
张浚出身官宦世家和书香门第。为西汉留侯张良以及唐玄宗时名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的后代。他的父亲张咸,宋神宗元丰二年举进士。官宣德郎、佥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母亲计氏,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守志节孝,训以义方,人钦孟母。计氏娘家三代举进士,三代为言官。计氏在怀上张浚时,丈夫张咸得异梦,若有告者曰:“天命尔子德做宰相”,几天后张浚出生,故字之曰:“德远”(出自朱熹《张忠献公浚行状》。魏公出将入相,有四十年,这恐怕是上天所赐吧。
才广识博 步入仕途
张浚4岁那年,父亲张咸病逝,母亲计氏刚满25岁,计氏年轻守寡,父母及乡邻劝她改嫁,她一口拒绝,决心把儿子抚养成人。虽然家境贫寒,她仍节衣缩食,送两个儿子读书,把毕生的精力和希望都放在儿子身上。张浚,自幼聪明过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孝敬长辈,很有礼貌。在母亲计氏的辛勤抚育下,年幼的张浚是“视必端,行必直,坐不欹,言不狂”(杨万里《张魏公传》),张浚年少时已成为一名饱学之士,品学兼优的才子,得到亲友乡邻的好评,称他长大后一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浚从乡学、郡学、太学,学业从未间断。公元1118年,张浚21岁,考上进士,从此,正式踏上政治仕途。外放今天的陕南甘南一带,先后担任士曹参军,负责掌管婚姻、田土、斗殴等诉讼案的地方小官。在这风云变幻的六年中,他深知,国家正处于动荡之中,战争随时爆发。6年来,他亲临一线,了解当地地形地貌,及当地气候变化,与当地边防将士做朋友,刻苦学习治军律法,认真研究守阵方略,为日后统帅全军抗战金兵,奠定了胜利基础。
平定叛乱 武能定国
公元1127年4月,金军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微、钦二帝,同时,掳走嫔妃、贵卿、朝臣等三千多人,导致北宋灭亡,史上称作靖康之变。靖康之变,是汉族历史上的一场浩劫,更是大宋王朝百年的耻辱。
5月1日,逃脱金兵追捕的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建立南宋。张浚得知赵构重立大统的消息,星夜骑马赶往南京应天府,30岁的张浚参与宋高宗登基仪式,授予枢密院编修官,负责朝廷中各种规程制度的制定工作。后又受到新任右相黄潜善的赏识,不久又被提拔为殿中侍御史,负责到地方监视、考核、罢免或举荐地方官的工作。那时的张浚成为南宋唯一的年轻重臣。张浚任殿中侍史时,性格刚直,责任心强,勇于担当,敢于弹劾失职的朝廷重臣,真是后生可畏,初生牛犊不怕虎。公元1129年,由苗傅和刘正颜发动,诛杀宋高宗宠幸的权巨及宦官,“以清君侧”为名,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3岁皇太子赵旉,史上称为“苗刘之乱”。张浚闻讯后,冒着生命危险,迅速组织张俊、吕頣浩、韩世忠等将,领兵攻打苗傅、刘正彦部队,将苗、刘擒获处以极刑,拥立赵构重登帝位。这场维持了25天的苗刘军事政变,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张浚平定“苗刘之乱”得到赵构加官封赏,封张浚为中大夫、知枢密院事,负责掌管全国军政事务。他一步跨上了宋国最高军事长官的位置,也一步走进了南宋朝廷的政治核心圈。他一生经历了战争的考验,为大宋中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南宋立国151年的辉煌。
力挽狂澜 功勋卓著
张浚的一生,坚持抗金救国,事功社会,他亲自统率宋军抗击金兵,由其负责的大规模作战有:川陕保卫战、淮西之战、富平之战、防卫江淮、收复宿州等10余次。与金人对峙于前线的宋军将士们,只要听到张浚到来无不欢声雷动,士气高昂,信心倍增。事实上张浚已经成为一个时代主战的精神领袖。金朝名将完颜宗翰曾云:“自吾入中国,未尝有敢撄吾锋者,独张枢密与我抗。我在,犹不能取蜀;我死,尔曹宜绝意,但务自保而已”,敌人的高度评价也从旁证实了张浚的功绩。朱熹也曾如此评价张浚:“忠贯日月,孝通神明,威镇西夷,名垂永世”。张浚统率全军抗金,功勋卓著,公元1135年,张浚正式拜相,成为南宋中兴名相。
仁厚宽大 善识贤才
作为治国精英,张浚深知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意义,他无论官居高位,还是身处困境都始终重视人才。他秉持一颗为国为民的公心,以周公吐哺之心精心培养人才,摈弃地域和门派之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他提拔过的岳飞、韩世忠、刘錡、吴玠等,这些人都成为抗金名将,岳飞带领的岳家军威震敌胆,几乎攻破金兵的老巢,直捣黄龙;韩世忠每次出征,其夫人梁红玉均亲自擂鼓助战,取胜良多,名垂青史。中国文坛中无数著名诗人词人学术大家向张浚恭执弟子礼,视他为导师,其中最著名的有陆游、杨万里、张孝祥、朱熹、张元干等等,可以说张浚是知人善用的伯乐,其门生遍满天下。
刚直善谏 遭人诬陷
公元1138年,张浚受到卖国贼秦桧等人的排挤罢去相位。公元1146年7月,张浚上奏备战抗金,秦桧大怒,将张浚罢去检校少傅、节度使、国公官爵,只保留文阶宫特进。秦桧将张浚远贬连州时(广东连县),只准侄子一人陪同,不准妻儿和母亲前去陪伴,妄图害死张浚。公元1150年,张浚移往永州居住。张浚被贬期间,始终牢记父亲张咸当年《绍圣初举制科策》中的话“臣宁言而死于斧铖,不能忍不言而负陛下”。主和派秦桧掌权期间,张浚连续向朝廷上了五十次奏折,反对议和,冒死弹劾秦桧,坚决反对秦桧的卖国求荣。秦桧在相位期间,陷害忠良,迫害抗金将士,排除异己,还将岳飞、赵鼎等重臣陷害致死,秦桧向金国割地赔银求和,卖国求荣的可耻行为受到世人的唾骂,遗臭万年。
培养子嗣 流方百世
公元1159年,张浚遭遇人生最大的悲伤,他的妻子宇文夫人不幸病逝,留下两个儿子,长子张栻,次子张杓。长子张栻,号南轩,自幼聪明好学。张浚在他身上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寄予满腔希望,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张浚之子张栻从四岁开始,就跟随父亲身边。张浚精心培养张栻。亲自教习儒学正统理论和《周易》。将张栻培养成为宋代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道学宗主,湖湘文化奠基人。张栻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张栻创建城南书院,主讲岳麓书院,传学后人,流芳百世。仅仅在中国现代历史中,城南书院先后走出了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陈天华、黄兴、毛泽东、陶澍等一大批历史名人。(出自重庆出版社副编刘嘉所著的《张浚大传》)
中兴名相 家贫如洗
张浚出入将相40余年,为官刚正不阿、廉洁奉公、一生光明磊落、正派做人。张浚得罪秦桧以后,被贬到永州,随身只带了几箱子旧物。公元1154年,秦桧指使党羽诬告张浚,说他箱中藏匿着与蜀中旧部策划谋反的往来书信。赵构便派人来到永州,查抄了张浚的家。在朝堂上公开打开箱子,检视内容,里面都是忧国爱君的文字。此外就是破旧衣服,这次查抄,赵构动了恻隐之心:张浚已经贫困到如此地步!马上派人去永州,给张浚捎去三百两黄金。(出自重庆出版社副编刘嘉所著的《张浚大传》)
重返相位 挽救危局
公元1162年,宋高宗赵构将皇位传给太子赵昚,即后来的宋孝宗。孝宗皇帝重新重用张浚,封张浚加少傅,负责太子的教习责任,进封魏国公。不久又任命张浚为淮东西路宣抚使,李显忠军马听从张浚节制,张浚举荐儿子张栻入幕府掌管机要。公元1163年,张浚67岁再次拜相,登上了南宋右丞相的高位,主持北伐。在张浚的推动下,7月,朝廷恢复了岳飞的名誉,“追复岳飞原职,以礼改葬”。张浚在位时,与秦桧为首的主和派进行了不屈的抗争。高宗、孝宗在位时,每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战必用浚,高宗称其孜孜为国无人可比。张浚亲历“靖康之变”和两宋更替,明知宋尊文抑武之策和金强宋弱之势,在满朝文武皆主和的时候,仍以“护朝廷、利民生”为已任,一生力主抗金,力挽狂澜,始终坚持忠君报国思想,是文臣武将学习的楷模。南宋立国151年的辉煌,张浚作出了巨大贡献。
著书立说 万世留芳
张浚文武兼备,心传圣学,长于经史,是程颐的再传弟子。据《宋史·张浚传》:张浚对于《周易》钻研得很精深,著有:《紫岩易传》《春秋解》《论语解》《易解》及《杂说》十卷,对《书》《诗》《礼》《春秋》也都有注解。张浚引擢贤能、培养后学,在政治和学术上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广受民间尊崇,在台湾台南市有专属张浚文昌帝君庙。
一代名相 日落长河
1164年,张浚因病去逝。他去逝前手书一信赋予儿子张栻、张杓:“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宋史张浚传》)。8月28日午夜,张浚病逝于余干赵頙家中,终年68岁。
讣闻于朝,孝宗非常震撼,下令辍朝二日以为悼念,赠太保。公元1169年正月,孝宗复赠张浚太师,谥忠献。张浚去世后,张栻、张杓兄弟俩谨奉遗命,将父亲的灵柩,送到宁乡巷子口镇下葬。张浚临终时依旧忧国忧民,始终没有忘记抗金救国的初心。张浚是一位深受后世敬仰的名相,他一生忧国忠君,为官清廉,提拔后学,矢志抗金,是南宋中兴宰相和抗金领袖。他以高尚的人格和巨大的功绩赢得了后世的尊崇。历代官方和民间都高度评价和隆重纪念他。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21/07/15/9668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