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月平和他的羊群。李家军 摄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先强 李家军
巷子口镇官山村65岁的吴月平,至今独自生活,养蜂、放羊、种稻、栽红薯、建果园、搞公益,忙个不停。面对亲友们善意的劝导,他笑道:“我不是自讨苦吃哩,老了也干不出什么大事,趁身体还吃得消,做点事赚点钱,能够自食其力,过得才心安呀!”
勤能补拙
凭坚强的“老骨头”开荒
1月5日,沿着官山村南轩景观路,该村2组村民吴月平带着记者前往其屋旁风景林地参观果园。他清楚地记得这里共有21棵沙田柚,是18年前栽下的,挂果多的“大年”能收入3000多元,“小年”也能上2000元。
“我检修自家房屋不慎跌伤了背脊骨,治愈后仍时常感觉有点痛,很难弯腰,多年来再也不能干重体力活了。” 吴月平告诉记者,他虽有伤病,走起路来脚步稳健,笔直的身板透着坚强。
1956年出生于黄材水库库区原址的吴月平,1963年刚到启蒙读书年龄便随父母和弟妹移民到官山村。当地山多田少,人平仅有2分水田。他是五兄弟中的大哥,结婚后有了一儿一女。作为家庭顶梁柱,他因身体欠佳、劳力不强,无一技之长,收入较低。妻子很早就与他离婚,带走了儿子,留下他与女儿相依为命。女儿后来远嫁湖北,孤身且年近花甲的吴月平于2014年被纳入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没本事也没好身体,只能勤快一些,发狠做事。”吴月平自嘲。但勤能补拙,他凭坚强的“老骨头”开荒,果园弄得有模有样,并护砌了围墙。人家不要的滩地,他也开出稻田,一年能收5000多公斤稻谷。利用山坡地春栽夏收,一年能挖5000多公斤红薯。
吉星高照
开起家庭日杂用品小卖店
党和政府精准扶贫的春风吹到官山村,人缘特别好的吴月平,凭借紧靠南轩景观路的优势,当时在后盾单位长沙市市监局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帮扶下,快捷办好营业执照,购置了进货的四轮电动车,开起了家庭小卖店,卖些日常用品方便乡亲们。
“吉星高照哩,刚开好店子,村里又免费送来5箱‘扶贫蜜蜂’!”吴月平介绍,积极性高涨的他,得到后盾单位“消费扶贫”的承诺,放养了几头黄牛,还将自己多年养殖的羊群培育壮大,年均羊养殖规模达50头以上。他每头黄牛能卖出1万元、羊能卖出2000元,近年来每年纯收入都在4万元以上。这位被贫困和伤病长期困扰的老人,于2020年摘掉了“贫困帽”。
“村里后来仍然很照顾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也很关心我,给我安排了2021年度公益岗位,一年又多4000块钱补贴,确保脱贫不返贫!”吴月平高兴地说。他特别感恩社会,主动承担了南轩景观路部分保洁任务,认认真真将路面的垃圾清扫得干干净净。村里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所在村民小组成为南轩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的一部分。他整理羊圈,修整果园和菜园,与乡亲们热情建设美丽家园。
自强不息
弘扬乡村老农民传统美德
“生在我们这个地方不勤快就得挨穷!”只读过4年小学的吴月平,鄙视那些不愿诚实劳作、只顾索取而不懂奉献的人。他自强不息,弘扬的是乡村老农民传统美德,最朴实的话语是:“我是山区农民,多做点事过得踏实。”
作为兄长,吴月平陪伴、照顾父母的时间最长,尽孝最多。他做事发狠,多的那年养了五六头黄牛,大清早就要起床去放牛。现在没养牛了,他上午搞公路保洁,下午去放羊。羊到草地不再需要看护,能自行回家,他就守店或干农活,时间安排得很紧凑,日子过得很充实。
吴月平养的羊几乎不需要饲料,仅在冬天准备一些自家的干红薯藤,成本相对较低,而且是绿色无公害产品。而羊圈里收集的羊粪,则被他用到果园或菜园,多余的还送给乡邻当有机肥料。
“我现在有羊53头,打算过年之前卖掉20头大的。”吴月平对记者说。春节将近,他更加忙碌,找他买日用品的、联系销售羊的人都比较多。提及新年新打算,他信心满满。这位自强不息的老农,将继续用勤劳的双手,开创晚年幸福的生活。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本文链接:https://wap.ningxiangnews.net/content/2022/01/18/10782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