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博士猪倌返乡养猪记
2022-02-09 09:36:15 字号:

《人民日报》记者 何勇

冬日的细雨打湿了江南的竹林,翠绿欲滴。

下午四点刚过,在湖南宁乡老粮仓镇长田村村外几百米的一处山丘上,养殖工人何德平穿上雨靴、换上衣服,走进猪舍。推上开关,猪舍里的全自动喂料机运转了起来,小猪们嗷嗷地叫着、哼唧着,挤到食槽,一边进食一边互相用嘴巴拱着。保温罩的红光映照着黑白相间的幼猪。

“3000多平方米的猪舍里,养着近3000头猪。我一个人就够了!”何德平很自豪,“这个猪舍,生态、恒温、智能,蚊子都飞不进来!”

味道并不好闻,但并无一般猪舍的恶臭。何德平说,猪舍装了新风系统,“你看到墙上黑色纸格了么,专门除臭的!”

走进另外一处的“母猪舍”和“公猪舍”,每头猪,都带着颜色各异的耳标。记者查了一下,一共是8种颜色。“8种颜色代表宁乡花猪8个不同的血缘家族,选育时同家族不能交配。”

50公里之外的宁乡市区一处办公楼里,一个身材不高略瘦的中年男子,仔细盯着大屏幕上十几个猪舍,“现在生长都非常好!”

他叫曾青华,是一家专门养殖宁乡花猪公司的董事长,也是湖南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专业在读博士生,湖南农大全日制本科、硕士,还曾是宁乡畜牧局的一位专业干部。

“我养的花猪,去年出栏5万多头猪,销售1亿多元,利润也差不多有2000万元。”曾青华说。

硕士毕业、机关干部,辞职养猪,曾在宁乡引起轰动。大学毕业后,曾青华到宁乡畜牧局工作,不想按部就班的他在2007年辞职下海,办了一家饲料厂,赚到了第一桶金。正当亲朋好友以为他会继续把企业做大时,2013年,曾青华出人意料决定,放弃饲料行业,改养本地特有的宁乡花猪。

在曾青华看来,宁乡花猪是我国四大地方名猪之一,肉质细味道香,在中高端消费领域肯定有市场。

看准就干。曾青华回到了家乡长田村,盖猪舍。然而,第一关就是亲情关。曾青华的举动,遭到母亲、妻子和亲戚们齐刷刷反对。宁乡人“会养猪会读书”,老辈养猪、儿女求学,是宁乡的传统。“崽啊,娘养了一辈子猪,供你读书考学当干部当老板,你咋又回家养猪哩!别人越混越好,娘的脸往哪搁?”不管怎么解释,母亲就是不同意。“有两年时间,母亲都不太和我说话!我想她总有一天会理解我!”

果敢不一定就成功。曾青华遇到的第二关,也是更大的一关就是科技关。曾青华从一家企业买了800多头小猪仔。“买回来就陆陆续续死,10个月才能出栏的猪,不到3个月,死了600多头。”养猪第一年,曾青华赔了十几万元。“养猪之初,就遇到了最灰暗的日子。风言风语、压力巨大。”

痛定思痛,不能蛮干!学畜牧的曾青华找到了病根,由于外来猪冲击,宁乡花猪能繁母本数量稀缺,近亲繁殖,成活率低。再次购买小猪仔时,曾青华走遍了养殖宁乡花猪的所有村,每个地方购置一点,“距离越远,血缘关系越少”。这次,终于养殖繁育成功,慢慢发展到几千头规模。

深感科技的重要,曾青华开始频繁回学校,和当年老师、留校同学学习最新的繁育技术。2016年起,在“养猪院士”印遇龙及其团队指导下,曾青华开始应用最新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宁乡花猪基因图谱破解了,一些好的性状比如,抗病、生长快、生崽多,对应哪些基因位点;这样可以直接通过对种猪母猪进行基因检测,携带这些优秀性状的可以直接繁育,比传统的肉眼观察更准确、效率更高。”

通过这种技术,2年左右时间,曾青华精心培育出了经济性更好的花猪。面对2018年2019年暴发的非洲猪瘟,曾青华迎来了大考。自己几个没有改造的老办法养殖的小猪舍几乎百分百死亡,而新厂区经过新培育的花猪,死亡率不到20%。如今,曾青华投巨资,兴建了自己的实验室。

养殖成功了、规模也扩大了,曾青华遇到了第三关,市场关。创业过程中,曾青华遇到了两位志同道合的老乡,一位是复旦大学毕业的硕士、一位是上海大学毕业的硕士,两位硕士均加盟成为企业股东。三人分析,由于个头小、生长慢,宁乡花猪饲养成本几乎是洋白猪的两倍,但肉质好、口感好,适合中高消费者。最终,三人确定了销售要走中高端市场的策略。几位股东注册了“楚沩香”品牌,主打高端商超,毛猪比普通猪贵50%,分割后更是贵3-4倍。很快,获得消费者青睐。

如今,饱受质疑的猪倌,在家乡老粮仓镇,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吸收了百余位村民就业;三位研究生一起养花猪,在宁乡也传为美谈。

“上世纪末,宁乡花猪高峰期一年出栏百万头,我要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繁育更多优质猪,让更多百姓吃上好吃的宁乡花猪肉!”曾青华信心百倍。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