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明代英雄张敏
2022-03-18 09:22:35 字号:

张祖军

在明代朝廷有两位同名同姓的官员叫张敏,一位出生于宁乡市灰汤镇洞庭村,字时习,号乐山,出生于公元1373年正月15日。公元1411年中举,仕至福建延平府知府,两奉钦差,因吏议迁尤溪主簿,是有名的清官,南宋名相张浚第十代孙(来自《延平府志》《长沙府志》《宁乡县志》等史籍)。另一位张敏(1434年-1485年),字太德,明朝宦官,福建省金门县金沙镇人。

本文的张敏出生宁乡市灰汤镇洞庭村,民间称“敏公”。父亲张仁秀,从宁乡市巷子口镇龙塘村迁入灰汤镇洞庭村。母亲刘氏,生两子,长子张敏,自幼聪明伶俐,饱读诗书,四书五经无所不通,配妻李氏生二子,继配刘氏生一子。张敏于明朝英宗朱祁镇正统年间,入仕福建延平知府,任职期间,严于律己,为官清正,两袖清风,勤政爱民。在尤溪任主簿时,主要负责重大诉状案件的审判,他不避权贵,执法如山,深受百姓爱戴。

公元1448年4月,邓茂七杀马祭天,自称“铲平王”,即铲除人间不平事之意,尤溪、清流等地农民纷纷参加起义,兵力发展十万人。不足数月,邓茂七率领起义军占领福建州、县20余座城池。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邓茂七兵犯尤溪邑城时,敏公担任尤溪主簿,他文代武将,誓师出战,在尤溪邑城保卫战中,敏曰:“吾受命莅职兹土,忍视民患而不救乎?吾尽吾职,即死无憾。”敏公发誓坚守尤溪,誓与邑城共存亡,在坚守尤溪邑城两月后,因寡不敌众,张敏力竭捐躯。

明英宗接到张敏就义前军情急报,朝廷共派出三批军队,火速前往福建镇压邓茂七。朝廷派出的第一二批军队都战败。公元1449年2月,朝廷派出的第三批精兵在火炮的支持下,朝廷官兵火炮齐射、万箭齐发,起义军损失惨重,邓茂七在混战中阵亡,起义军失败。

敏公为国捐躯,他的儿子闻知痛不欲生,为让英雄魂归故里,他的儿子纲、维等人踏遍千山万水,走路到福建,步行千余里,历尽千辛万苦,将张敏遗骸放入棺材抬回家。敏公生前为官清廉,家庭清贫,无钱下葬,身故后留给子孙后代的资产都是一些书籍。他的棺材放在洞庭村石峡子山上,未入土安葬,后代轮流守护棺材近三年。敏公身故后,幼子纬,年幼伶仃,被寄养福建外公家,跟随外公姓李。

三年后,明朝皇帝为纪念敏公这位为国牺牲的清官,谥忠愍,祀延平府名宦祠,配李氏封夫人。公元1480年,明宪宗皇帝敕赐冠英坊,刘端奉旨建坊于宁乡县城东门按察司前,入祀乡贤祠。敏公安葬洞庭村石峡子,后人为纪念这位清官,将石峡子山改名知府山。

敏公英勇就义,后代传承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人人热爱祖国,代代是书香门第,为国为民作贡献。据冠英祠的族谱记载:敏公有一位孙子、一位孙婿在明朝做官,谱中有一页记载着清代朝廷官员有四位,卷内记载的太学生、大学生不计其数。1938年8月,张氏在续修冠英祠家谱时,原国民党湖南省主席张治中亲笔写序。

张敏,为官一生清廉,为国英勇牺牲,500多年来,受到人们的尊重,至今仍在学习他的爱国爱民情怀。我们的党员干部,要多学习张敏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学习他为国为民不畏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卿雪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